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宛丘、陈、宛丘城、陈城关系考

2013/9/27 17:53:53 点击数: 【字体:


    李乃庆

    宛丘,6500年前三皇之首太昊伏羲在此建都。《竹书纪年•前编》记载:“太昊庖羲氏……元年继位都宛丘。”《五帝纪》记载:“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路史•太昊纪》记载:“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 宛丘,就是今河南淮阳最古老的称谓。
    
    宛丘的地望和位置,《尔雅》记载:“天下有名丘五”、“陈有宛丘”。晋书《地道志》记载:“陈城南道东有宛丘。”《太平寰宇记》记载:“宛丘在县东南。”《水经注》记载:“宛丘在陈城南道东。”但是,宛丘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有什么依据?过去是谁也说不清楚。1979年、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的“平粮台”,既传说包公下陈州放粮从“米中筛沙”筛出的高台上进行考古发掘后得出结论:这里就是史书记载的“伏羲都宛丘”的宛丘。
     
    陈,是什么地方?《史记•帝王世记》记载:“神农……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历代帝王陵寝备考》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都陈。”《五帝记》记载:“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都于陈。”先秦典籍《左传•昭公十七年》曰:“陈,太昊之虚也。”就是说,这里曾是太昊伏羲建都的地方,是太昊之虚(同墟),比较古老,故而称陈。炎帝在伏羲建都过的地方建都,说明陈和宛丘是一个地方,陈是宛丘之后的称谓,陈的都城也在宛丘。今淮阳城东北的五谷台遗址,是神农氏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而不是神农氏建都之地。
    
    宛丘城在什么地方?就是今天的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考古发掘后,考古工作者和研究淮阳历史文化的人定的名字,并非伏羲所建。目前,一部分人把宛丘和宛丘城混同起来,认为是伏羲所建,是非常错误的。为什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呢?可以看一下平粮台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发表于1983年第三期《文物》上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记载:平粮台古城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共开探方、探沟43个,其中在城内的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探方27个,在城东北角、西南角、南门附近的探方3个,在南城墙开探沟6条,东城墙开探沟3条,北城墙开探沟2条,西城墙开探沟2条。“从探沟T29各文化层的相互叠压关系看,第十文化层位于原生土上,被城墙的夯土层及第九文化层直接叠压着。从第十文化层出土的器物特征看,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为公元前2800—前2300年,它之前是大汶口文化,为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就是说,我们目前已发掘的平粮台古城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它的下面还叠压着大汶口文化层。“探沟T29的第十文化层即平粮台一期文化层,是大汶口晚期的文化遗存,证明平粮台古城是建筑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之上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这一文化层才是伏羲在此建都的时期。初步发掘看到,其土质“为夹杂红烧土块、粘性较大的褐色土,其下为原生土。出土的陶片以棕陶居多,青灰陶次之。素面居多,篮纹次之,不见方格纹和绳纹,篮纹且多横施于鼎的腹部。器种有鼎、罐、壶、圈足碗、圈足碟等。”《史记》记载炎帝初都陈,又徙鲁,说明炎帝在此活动的时间较短。为了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太昊陵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仪式暨中华伏羲文化论坛”,2006年5月10日,我和《中华遗产》杂志社的几位编辑、平粮台博物馆馆长,在平粮台拍摄这座4500年前的宛丘城遗址时,意外发现了一枚距今4500年前的陶纺轮,上面刻有一文字符号,经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辨认,是八卦符号中的“离”字。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证明伏羲都宛丘、创始八卦的史实。
    
    那么,现在发掘出的古城是谁建的?目前还没有定论,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和考证。从炎帝都陈到西周初年,史志皆无祥载,《淮阳县志》只有简单的几句:“夏,陈隶九州之豫州。商,商汤封虞遂于陈。西周,周武王以元女大姬配舜后妫满,封妫满于陈,建陈国。妫满筑陈城。”这就是说,淮阳从炎帝建都到周武王封妫满于陈,淮阳一直被称为陈,陈胡公(妫满)到陈后肯定到都城“宛丘城”就任,他也是“都”于宛丘的。因为,他到陈之前,陈地其他地方是没有城的。如果说宛丘城是陈胡公所筑,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相差太远。
    
    那么,陈城在何处?为谁始筑?其位置《诗经•陈风》朱熹注:陈“都与宛丘之侧,与黄帝、帝尧之后共为三恪,是为胡公,大姬夫人尊贵好乐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今之陈州即其地也。”《元丰九域志》、《路史》均说“胡公所筑”。《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枕蔡水。”《太平寰宇记》记载“楚惠王筑”。《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夏,屈建从陈侯围陈,陈人城板队(坠)而杀人。役人相命,各杀其长,遂杀庆虎、庆寅。”陈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筑城奴隶暴动。《左传•分国集注》记载:“楚伐陈,陈西门燔,因其降民修之。”《水经注》云:“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从上述记载看出,今淮阳县城即古陈城,陈城有陈筑、楚筑和子产筑等不同记载。
     
    何为是? 1980年5月中旬和6月上旬,河南省博物馆在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和淮阳县文物保管所的协作下,对淮阳县城进行调查和试掘。试掘结果表明,这座古城自兴建后,曾经多次修复,延续使用时间甚长。曹桂岑在《楚都陈城考》(1981年〈中原文物〉特刊)一文中说:从开挖在南城墙上的探沟1获得的资料来看,最早的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两米以上,夯土筑成,夯层在0.1米左右,出土陶片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外饰绳纹,间饰凹弦纹。淮阳城探沟1最下层发现的板瓦为方唇,瓦面绳纹清晰,筒瓦的榫口较斜,同时出土的盆、罐也是较早的器物。所以,此城的建筑时代为春秋晚期或较早一点。
    
    考古资料表明,此城城垣在初建之后,又多次加已修复。第一次是外附加,附加的宽度为1.5米—2米,高度比原来的城墙增高1.5米,夯层厚0.10—0.15米,出土陶片中仍然以板瓦、筒瓦居多,筒瓦的榫口棱角明显,易于衔接,还有鬲口、豆盘、陶网坠、铜蚁鼻钱、铁器等。楚币可能是筑城役人失落到夯土中的。从出土的楚币看,这次修复的时间当是在楚灭陈以后,楚国所修。陈城的第二次修复仍然是外附加,这次附加的宽度是4.4米,较第一次增高1米多。从附加的工程之大及出土的文物看,这次修复的时代是在战国晚期楚都陈时所修,即公元前278年都陈以后。城墙的第三次修复是西汉前期,是内附加。第四次是宋代,也是内附加。第五次是外附加,有砖块,可能是洪武年间修的砖城。
    
    根据这次试掘,曹老说:“淮阳城始建于春秋晚期,原是陈国的国都,楚灭陈后,楚惠王曾对陈城进行修复。作为楚国的陈县,顷襄王时将国都迁此,仍叫陈城或陈郢。都陈后,又进行一次修复。西汉、宋、明各代都有修复。楚都陈时修都城的情况不见史书的记载,考古资料弥补了文献的不足。另外,也否定了今淮阳城是‘陈胡公’、‘子产置’的说法。”其重要依据是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商周考古》中的一段话:“瓦的发明与使用,是建筑术的一个很大进步。西周早期数量极少的绳纹瓦,但当时的还不是重要的建筑用材,从沣西客省庄、扶风召陈、洛阳王湾以及北京琉璃河董家村等处的考古材料证明,西周后期至东周初期已经普遍使用瓦了。”不过,曹老在该文里也没有得出陈城建城具体时间的定论,只是根据南城墙的探沟说“此城墙建筑时代为春秋晚期或稍早一点”
    
    2000年5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文物考古论集》里,曹青、张西焕的论文《陈国考》,又通过大量史料证明:“春秋之际,诸侯争霸,处于诸侯夹缝中的陈国,为了自身的生存,筑城是必然的。所以,我们推测,陈城的建城时间会更早,胡公所筑可信。”
    
    笔者在本文前面已经讲到宛丘、陈、宛丘城的关系,从大量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淮阳古城只有“宛丘城”和“陈城(今淮阳县城)”,平粮台古遗址上只发现西周的两个灰坑,足已证明陈胡公没有在此筑城。除西周的两个灰坑外,距我们最近的是西南角探方T34中的灰坑H53出土的木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对其所作的碳—14年代测定,结果是距今3780±80年。在这之后至西周的文化层都在上层,没有发现遗存,一是说明那时社会发展缓慢,二是可能被毁掉了。这正是周武王选贤封妫满到陈地为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胡公作为帝舜的后裔,是其贤能而被周武王选中的,他到陈后,励精图治,建陈国,使陈国成为与中原大国并列的诸侯国之一。正是他的功绩卓著,周武王才以国赐姓为陈。在当时的背景下,陈胡公筑陈城是必然的。笔者推断,他初到陈时,“都”在今平粮台,不久就在今淮阳县城城址上建起了陈城,并把它变成了陈国的都城。所以,平粮台的古城从此而废弃了。这与朱熹的说的“都于宛丘之侧”是一致的。《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下,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描述的是大姬手持带有羽毛的娱乐工具和缶,在宛丘城唱歌、跳舞的情景。她之所以来这里,一是这里曾经是他们居住过的地方,有点怀旧;二是这里曾经是古城,又在高台之上,风景比较好,也放得开。几百年后,这里成了一个高台,人们便不道它的所以然了。楚灭陈后,因为这里地势较高,便成了楚国的贵族墓地。到了汉代,也一直是贵族的墓地。这便是平粮台古城遗址上有楚、汉墓葬的原因了。平粮台遗址上开始发现的是楚国墓葬,在发掘这些墓葬时,才发现了宛丘古城。如果不是它的发掘,宛丘古城还埋在地下不为人知。
    
    另外,陈胡公系虞舜之后,原居蒲阪(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后迁居妫汭(今山西永济南),子孙以地为姓。舜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家,他的后人继承了这种技艺,擅长于制陶。所以,不能以《商周考古》中的“西周后期至东周初期已经普遍使用瓦了”为凭,该书的作者只是根据沣西客省庄等三地的考查结果而定论的。这三个地方在西周初瓦还不是重要的建筑用材,但在陈国,作为世代有制陶技艺的陈胡公,不可能不最早使用。陈城初建时在建筑上使用瓦是可信的,《元丰九域志》和《路史》记载陈胡公筑陈城也是不用怀疑的。
    
    综上所述,依据史料和考古资料,得出结论:宛丘是伏羲建都之地,淮阳最早的称谓;从炎帝在此建都到陈胡公建陈国,一直称陈;宛丘城严格意义上应该称“陈城”,由于陈胡公建了新陈城(今淮阳县城),为了让大家区别它们,原陈城不得不叫“宛丘城”;宛丘城为炎帝以后所建,谁人所建,还有待于宛丘城的进一步发掘和考证。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淮阳(2006-12-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