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发现伏羲(三)——《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前言

2013/9/29 18:02:31 点击数: 【字体:


    杨复竣

    第八

    《易经》是宇宙天道规律。人行天道则长,家行天道则旺,族行天道则兴,国行天道则盛。历史是一面镜子,凡是《易经》繁荣昌盛的王朝,朝代皆兴,江山皆长,诸如:

    夏有《连山》,夏王朝江山400年;

    商有《归藏》,商王朝江山500年;

    周有《周易》,周王朝江山800年。

    汉代是《易经》灿烂的王朝,汉王朝江山426年;

    唐同样是《易经》辉煌的王朝,唐王朝江山289年;

    宋代是《易经》生气勃勃的王朝,在宋代发明最多,对人类贡献最大,宋王朝江山319年;

    明代对《易经》的重视也不示弱,明王朝江山276年;

    清代《易经》灿烂辉煌,清王朝江山295年。

    这些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易经》光彩夺目的辉煌王朝,这些岁月全是易经灿烂无比的岁月。规律是天道,日有升落,盛极必衰。不是哪一个辉煌的王企图一直想盛万年,就盛大万年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天道不允许,同时也不可能存在——像草青必草黄一样。否则,人类社会就不前进了。人类、家庭、民族、政党、国家,或兴或衰,或强或弱,或短强长,或富或贫,其运其果其因,全也是这样。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短命的或者说乱世的王朝,皆是乱《易》的王朝,它们全也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历史上也需要他们)。

    在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巴比仑、印度古文明早已轮番做了历史过客,唯有中国6000年文明史没有被割断,至今我们有着历史的、统一的、不被割裂的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有着不被分裂的56个兄弟民族大团结的大家庭。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支撑中国继往开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就是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

    《易经》有经,乾坤天地为经;《易经》有纬,坎离日月为纬。经纬交叉之“十”字,那是人类的生存点。地球有经,地球有纬,经纬交叉,就产生一个位置,这是《易经》中所说的“位”。在北方生的人高鼻子,在中原生的人,鼻子就不那么高隆了,在南方生的人鼻子就低了。其地其人其语言各有所别,在什么山上会唱什么山上的歌。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认识天,要认识地,要认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要认识自己本身,不要违天道规律,不要自寻灭亡,更不自寻集体灭亡。在中国西北高原出祖先,伏羲、炎帝、黄帝等都诞生在那里。中原出圣人,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都出在中原;江南山青水秀才出才子,不以类说。中国出文化,中国出文明,中国对人类的贡献火药、印刷术、造纸、指南针、丝绸等成团地奉献给了人类。为什么?这是一个仅仅值得骄傲与自豪的问题,这是一个实在值得我们民族深思的大问题。一个跟在别人屁股后头转的人,永远没有立足之地,始终没有主动权,始终得跟着别人转,那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是拒绝人类文明,而文明的源头在中国,这已经够我们,不,是全人类受用的了。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将会证明这个问题。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中国人在历史长河里骄傲得简直是一个不想打仗的民族。

    第九

    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他的民族文化;如果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灭亡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灭亡了。要振兴一个民族,首称要振兴它的民族文化;如果说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振兴了,这个民族就会繁荣昌盛。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强大得简直是一个不想打仗的民族,尽管历史走了一个规律性的弯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正面临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

    当代对伏羲是“中国人文始祖”的提法令人生疑。

    中国古时也有“人文”的说法。

    在《易经·系辞下》说:“物相交,曰文。”这里的“人”是彼此交际的界限与纹理之“纹”。

    《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中国对“文”的释义是此物与彼物、此与彼相交的秩序。“人”与“文”连用成“人文”,是指人的伦常秩序。

    我们比较可知,东、西方的“人文”概念风马牛不相及,一东一西,其意谬之千里。

    若按照中国的“人文”概念,冠以太昊伏羲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即太昊伏羲是中国人伦常秩序的始祖。若这样称乎,把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内涵的中华民族根、文化根的概念全抽掉了。若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冠以“人文”,那么,太昊伏羲是中国人“教化人伦秩序”的祖先。按西方的“人文”概念,那么,太昊伏羲是中国人的“人性教养”的祖先。不论按东方或西方的“人文”概念,这样冠在中华始祖太昊伏羲头上,都是不当的、错误的。几乎是冠以炎帝、黄帝,也显得太单薄了。我们伟大的炎黄二帝,虽然是人祖,那应当尊称“初祖”,炎黄前面还有太昊伏羲,怎么称始祖?若这样,把太昊伏羲地位怎么放的呢?显然也不妥,而且历史上从三代到明清有史记载的4000年,皆皆没有如此说法。

    把五彩缤纷的西学桂冠戴在中华民族的始祖太昊伏羲头上,这样的提法,很不科学,很不严肃,非常错误。这样装腔作势、人云亦云的做法,显然是受西方“人文”“人文主义”学说与西学的影响、奴化、统化、殖化。可见西风之盛之强之大之狂。可邻的是那些精英们也欢呼着纷纷加入,高喊着“人文始祖”的口号,不论出于是何目的,哪里知道这是民族的悲哀!

    “人文始祖”的提法是近年的事,不过近三十年,翻一翻三十年前,有如此说法吗?大概没有吧!

    作为“人文”其意的“人性教养”,古人、昔人、今人都可以进行“人性教养”,这是一教师的角色,与“始祖”完全是两个概念。

    中国始祖冒犯不得,但不要,千万别往老祖先头上叩屎盆子,留下一方净土,不要玷污我们圣洁的老祖先吧,我们的老祖先是一画开天、开物成雾的“人祖爷”“人宗爷”,是中华民族始祖。

    第十

    《易经》太奥秘了。如何让《易经》走进百姓?

    伏羲画八卦而《易经》,伏羲时代距今8000~6500年以上,那时没有文字,伏羲画八卦,是八个符号。一代接一代传下来的是易图。《易经》成书于周代,离今3000余年,甲骨文产生不过3600余年,文字使用还不太方便。况且,印刷术尚不存在,制书极难,所以卦辞、爻辞极为简约,一字、一句内容涵括极大。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艰涩难懂,《易经》古来被称为“天书”,历代视为“殿堂之学”、“宫厅之书”。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易经》高山仰止而望而却步,多少人浅尝初軏而知其名不知其实,多少人失去了分享这部中国圣人大智慧的机会,实在是历史的遗憾。其实《易经》讲的道理,正如《易经·系辞上》所云“百姓日用而不知”。

    不少研究易之书,对《易经》或咬文嚼字,或仅仅视为占卜之书,偏离了《易经》的主流,偏离了天道。《易经》传播的规律,于人类太重要了,如何让《易经》走出殿堂,走出学府,走进工农兵商,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如何发挥《易经》这部古老科学的伟大作用,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如何让人一看就懂,一读便知?

    《易经·贲卦》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说的是观察天象的纹饰,可以明察四季的变化;观察人的伦常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中国对“文”的释义是此物与彼物、此与彼相交的秩序。“人”与“文”连用成“人文”,是指人的伦常秩序。内涵是教化人的伦常秩序,而且重点理念是“教化”二字。如何进行“人文”教化?如何教化百姓?如何让《易经》走进下层?

    北宋著名易学领袖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文易经》继圣承圣,抱朴开新,遵循天道规律,解释社会科学,具体的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伏羲画卦三画,这是伏羲大宇宙观的宣言。伏羲叠为六爻,这是事物六种存在方式的定律。演为64卦,这是对宇宙万物的64种程序、“格式”的结论。

    六爻六画从从下往上数,是为1、2、3、4、5、6的事物发展状态。即开始、发生、发展、盛大、高潮、转化,分别表示。其中有象,其中有当位,其中有不当位,其中有0,其中有1、2、4、8、16、32数(其实都是1,只是形态不同罢了),其中有应与不应,其中有比,其中有乘,其中有生,其中有息。其中的规律尽在其中。社会科学尽在其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尽在其内。每一爻是事物的一种状态,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反映了不同的规则,行规律或不行规律则有不同的结果。

    因之,64每一卦反映一道,一道者,一个规则的示范。64卦是为64道。《人文易经》揭示的是64道,以教化国人。

    第十一

    怎样让国人了解《易经》,以文学形式让国人了解《易经》是一种形式。《易经故事》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

    大学里不设《易经》课,多少年来《易经》被视为“占卜之书”等曲解,不少高层知识分子也不了解《易经》。太遗憾了。

    伏羲画八卦至今8000~6500余年,或《连山》,或《归藏》,或《易经》,或《易经》,在中国历史长河里或沉或没,或强或弱,或灿烂辉煌,或暗淡失光。《易经》本身在历史中也遵天道,不可能一直灿烂如日中天。然而,《易经》却同日月同在,与天地共长久而生生不息。《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然而与共和国同龄的教授、研究员们是“传道受业解惑”与前沿者,他们没有读过《易经》的比比皆是。
这些“传道受业解惑”者与前沿者,只知中国文化,不知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占大多数,更不要其他人了。

    《易经故事》以历史径、以与《易经》有关的历史人物为纬,记载了从远古至明清关于《易经》的传说故事。或短或长,或疏或密,或隐或现,或喜或悲,或明或暗,但故事传说本身都闪烁着《易经》的灿烂辉煌。读了这些故事,都能得到些什么。或是中国远古文明的寻觅,或是中国文化根的泥土,或是中国文化的闪光,或是历史回归的呐喊,或是文化经典的遮射,或是人类生存的奥秘。总而言之,它将是人类智慧的回归。

    第十二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国历史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中华56个兄弟民族都自称“龙的子孙”。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

    中国视为“崇拜”为“社”、为“信仰”,其特点是“天人合一”,又有“神、人、祖合一”。西方称谓的“图腾”,仅仅是崇拜神的概念,或者是崇拜某物的概念。中国古代所说的“崇拜”概念,包容了西方的图腾概念,同时也具有西方图腾所不能包容的概念。这就是“人与祖”“人与上帝(天)、是人——祖——上帝(天)的崇拜综合概念。既是中国人,中国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还是不称图腾,称“崇拜”为是,还是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习惯称作“崇拜”。

    先民面对残酷的大自然,面对茫茫然的神圣苍天,把苍天拟人化,视为一个能够主宰宇宙的万天之主,天帝的一双巨手布就了日月星辰,布就了风雷雨电,构画出了山川河流,造就了一个万物的大千世界。上帝崇拜是古人的主要崇拜,夏商周以前都是这样,在《尚书》与《诗经》中都有“上帝”记载。古人把人类的生命与生存寄望于上帝,敬畏上帝,希望上帝保佑人类的生殖养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童年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也即是自然的奴隶。上帝神彻底征服了人类。上帝就是苍天的代号。同时,伏羲则是与上帝唯一能够勾通与对话的唯一人,作为“人王”,伏羲则是人世间的上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太昊
金天氏、帝尧陶唐氏、帝喾高辛氏、帝舜有虞氏,直到大禹都是人世间的上帝。他们简直可以与上帝等同。

    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乌云滚滚,伴随着弯弯曲曲的闪电,随着是狂风暴雨,是隆隆的、惊天动地的雷声。古人对那天空九曲十八弯的闪电不理解,闪电是什么?古人称闪电是金龙?然而金龙是谁布就?为什么能发出惊震寰宇的响声?为什么会兴云播雨?雷猛烈严厉,威力无比,能燃起森林熊熊大火,使林中万物生丧生;能绞下滚滚洪水,淹没大地上的山川河木,简直决定人世间的生存与灭亡。这是古人所不能认识与理解的大问题。于是,童年人类对闪电游龙的敬畏之心随之产生,把这发生的一切归究于那条茫茫云天里唯一“神物”。这条弯弯曲曲、稍纵即逝的“金龙”九曲十八弯,雷可以燃烧茫茫森林,可以击死人类,可以兴风播雨,泛滥洪水,淹没山川大地,古人认为这是上帝使然。那九曲十八弯的闪电“金龙”,便成了上帝的“天使”或上帝代身。那惊天动地的雷的怒吼“隆隆”声,视为天帝会说话;把雷在乌云奔腾中九曲十八弯的显象,视为天帝视察天下善恶的行动。古人常常把龙与天帝连在一起,把龙看作是天帝的使者——天帝的“钦差大臣”。

    “龙”的发声,同雷的怒吼声“隆——隆隆——隆隆隆——隆隆”之“隆”,就是古人命名的“龙”名。

    “闪电”与“是帝”相通,在甲骨文中就是“帝”字,古人心目的“上帝”就是上茫茫然苍天的化身,上帝的行动,充满神味,“闪电”之象是龙之象,遂之,“隆”——“龙”—— “闪电”龙。古人对那看得见的、威力无比的、兴云播雨的、能发出震荡寰宇的“闪电”——“火龙”——“龙”——产生崇拜,产生了太昊伏羲部族的“龙崇拜”。

    上帝的观念,在氏族公社时期古人早就有了,是普遍存在的,中外如此。天上的飞龙当是对天帝崇拜的载体出现了。在甲骨文中就有各式各样“龙”字的发现。因之。太昊伏羲部族的龙崇拜与上帝崇拜息息相连。
龙的诞生、流传与存在是一种超自然的“非真龙”。龙是氏族超越自然物的信仰崇拜与思想寄托。龙作为太昊伏羲部族崇拜,源于先民的上帝崇拜,其本知是一种“虚拟的”“非真”“假像”。龙是太昊伏羲的崇拜,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威严与生生不息的象征,是一种民族精神支柱的崇拜符号。这就是关于龙的结论。

    近人对龙的研究作为很多假设与莫须有的艰难想象,把龙作为扬子鳄等原形实物去描绘,把龙起源同现实的鳄鱼等同,把精神崇拜与现实自然物划等号,这样的研究当然南辕北辙,离去历史真象甚远。所以,任何把龙作为一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生物看待的想法,其研究结果加起来也是零或者说是一个负数。

    龙崇拜是太昊伏羲龙部族的象征。龙的组织原则:

    一,突出龙的主体:

    龙之所以为蛇为主体,说明了太昊伏羲部族对古人类的贡献,贡献之大,以主体突出。

    二,突出了立足之地:

    龙的鸟足,是龙的立足之本,没有立足之地,龙就不成龙了,东方是龙的创造圣地,是龙的立足之所,是太昊区域,突出了鸟在龙的地位。

    三,突出保护个体前提下大统一的联盟性:

    龙仅有主体不行,仅有龙足也不行,均不成龙。龙头是虎头,虎部族来自伏羲东下融的北方氏族部落,龙之鳞,是龙的表面,以鱼鳞履盖,在东方,在海岱地区,这是一个多氏族以水域与河海为基地生存的多数氏族。龙之须是虾须,也在龙头上,不仅与古人吃食相关,而且也是人类生存的信息存在之所在。龙之角是鹿角,鹿是伏羲东下融合的北方氏族部落;龙之耳是牛耳,龙之面是马面,这些都是中原部落氏族,其它各得其位,都是龙联合体的一个成员。龙崇拜的本身体现龙的特性:

    四,突出相对大统一的个体性:

    允许各式各样的氏族存在仍旧各式各样的氏族部落崇拜,他们仍旧是个体,但必须承认是龙天下的一员,都统一在龙天下,都有龙崇拜。龙天下归大家共有,人人都是龙,各部族都是龙,都代表龙,人类的生存资源归大家共有。

    五,生息大和谐的共存性:

    各式各样的氏族和平相处,不得相互侵犯。但不允许离开龙。若离开了龙,就不再是龙的成员。融合龙后的鱼氏可以称龙,如果说鱼氏族离开了龙,那就变成了鱼鳞。龙的任何一部分受到外来入侵,就是威胁了龙的整个龙生命,龙的全体集龙力共同护卫。

    六,独立存在的民主性:

    各式各样的氏族都称龙,但彼此独立,氏族自治,各自生存,不干涉内政。即各自保存原来是何氏族崇拜,融合统一的龙,是大同的共同崇拜,各自的崇拜仍旧是仍旧是各自的崇拜,氏族崇拜不灭。不允许分裂共生共存的团体性。加入了龙的崇拜,就永远是龙的成员之一,不允许离开龙的团体,离开了龙的主体就要亡没,而且龙的本身不允许分裂,离开了龙,就是死亡的鹿角、虾须,毫无存在的意义。

    七.龙具有一代接一代地传承性:

    龙的子孙生生不息,龙的崇拜生生不息,龙的族徽千古不变,都称“龙的子孙”。龙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龙是各部族对立的大统一、相对的大和谐。龙是龙部族联盟的标志,是伏羲八卦治天下理论体现的绝唱。

    龙是部族大联盟的共同崇拜。龙是一个统一体,各式各样的成员,都统一龙的大集体之下。各各独立自主,氏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存在,共同生存。凡加入龙部族大联盟者,都受到龙联盟的保护,不会灭亡融合进来的任何一个氏族,未融合之前是什么氏族、部落,融合之后仍旧称名如旧,原崇拜如旧,但大的龙崇拜共统。部族集团的融合成天下一统是中国远古史的盛事,也是天下大统一的目的与归宿。 

    “龙”具有五大特点:

    第一,龙具有“上帝般的主宰神性”:

    龙源来自苍天,来自上帝,龙的形象就是天上的闪电龙。
   
    童年人类认为上帝是天上人间共主,主管天上万般诸神,每当天下乌云密布,在乌云滚动的云天里,那个响彻云霄的一闪即逝的火龙是雷神。这个雷神是上帝的使者,是上帝的使臣,一切受命于上帝,是上帝意志风雷雨电的载体。龙主宰天上地上人间,是天地间的全能主管,具有上帝般的权威。因之,龙的行为是替天行道。

    第二,龙具有“不可超越的可威胁性”:

    童年人类视天上的闪电龙为惊天动地的雷神,把龙与雷神连因。雷神龙能够引起狂风暴雨,至成茫茫洪水,能够淹没大地上的山川河流,毁灭大地上的一切生灵;能燃起茫茫森林烈火,而且能够击死在雨中的人类。古人不把这一切自然现象,视为上帝对人类作作孽的惩罚,对那些不端人的惩治。龙具有天杀天威,任何人不得超越。

    第三,龙具有“不可灭亡的生生不息性”:

    天长雷长,天久雷久。只要有天,就有雷神龙,龙天长永远,只要有宇宙在,就有天上的龙在。龙至大至威,至公至久,能兴云播雨。正是由于此,大地上才有万般生物,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龙,没有“龙绞水”,人类就要灭亡。龙兴云播雨,给予了大地的各式各样生命,保证了人类生存,保障了人类的生生不息。人类期望人类像龙一样长盛不衰,人丁兴旺。

    第四,龙具有“超氏族的普遍适用性”:

    上天人类共有,龙是一个超氏族的存在,同样是人类共有。各式各样的氏族都能够得到龙的保护,能够受龙之惠。龙的组织原则适用各式各样的氏族部落、部族与部落联盟体。

    苍天——上帝——龙,同在天上,具有它物不可替代的玄秘性。在中国远古历史的传说时代,名号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氏族、部落、部族,有血缘关系的可以继承,没有血缘关系有联盟关系或文化关系的也可以继承,只要承认这个名号,同样全可以继承。古人对于血缘关系大概并不太介意,所在意的是他的氏族出自某某英雄的部族,部族的崇拜。然而名号的世袭是部族崇拜的世袭,不仅仅反映血缘关系,同时也反映部族崇拜。中国三皇五帝是中国人的祖先,他们全然是龙的崇拜。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中国历史的统一性,中国华民族的统一性,中国56个兄弟民族的统一性。太昊伏羲是龙的鼻祖,中国是龙国、龙族、龙天下、龙的子孙。

    第十三

    《中国祭祖史》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丛书”。祖先是文化,祭祖是文化,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一个根、本、源、头。

    我们有一个大家叫中国。中国有一个始祖是伏羲。

    伏羲是中国人祖、中国文化始祖、中华龙的鼻祖。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中国有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始祖。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从春秋到到明清传承两千多年的的中国大祖谱。这就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舜有虞氏、夏禹等。

    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天下是完整的、统一的,中国历史是统一的,中华民族是统一的,中国老祖先是统一的。千脉一系,万姓同根,血浓于水。中国是一个大家,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根。国家不允许割裂,只能统一,只能顺从统一,只能保证统一。人人是天下的大家的一个,人人把个人、家、族、国、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大统一视为生命的载体。

    中国古人称祖为“庙”。有庙则有祖,无庙则无祖;亡庙则亡祖,亡祖则亡族。中国人视祖如天,祖先是天下大统一、民族大统一、疆域大统一的凝聚力之源。祖先的伟大,代表了民族的伟大;祖先的智慧;代表了民族的智慧;祖先的存在;代表了民族的存在。所以,中国人史来不数典忘祖,重大行动都要到祠堂祭祖,把祭祖视为“国之大事也”,视为国家、民族的大事、要事、重事。这就是历史上帝王“谋事必就祖”的根源。

    夏、商、周三代的“腊祭”“五祀”,以青帝(伏羲)、白帝(少昊)、炎帝、黄帝、黑帝(颛顼)之祭;

    秦汉、魏晋至隋代的“五帝祀典”,行太昊伏羲等为首“五祀”之祭,即祭祀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

    唐、宋、辽、金、元时代“通祀三皇祀典”直到明洪武二三年(公元1370年),祭祀以太昊伏羲为首的“三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与黄帝轩辕);。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昭令“废止全国通祀三皇”,只有伏羲故都河南陈州代表民族与国家公祭太昊伏羲。京城建历代百王庙,祭奠以太昊伏羲为首的一百位帝王。

    从此明清以盛大的公祭国祭太昊伏羲。

    至今北京历代百王庙太昊伏羲位居百王之首。

    中国史来代表国家、代表中华民族的政府公祭是统一的,而且继往开来,源远流长。 

    从中国历史上的祭祖可以看出,有史以来,不论如何改朝换代,龙的子孙遵循历史祭祖继往开来,祭祖不止。由祭五帝到祭三皇,由祭三皇到独祭太昊伏羲,经历了由“五至三归一”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的“三五之道”,是中国的大统一之道。

    这就是《中国祭祖史》。

    一部《中国祭祖史》,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从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昭令“废止全国通祀三皇”,只有河南陈州代表民族与国家公祭中国人祖太昊伏羲以来,到清代,伏羲故都一直是代表国家公祭中国人祖太昊伏羲的公祭圣地。河南淮阳不仅是伏羲的故都,也是伏羲的长眠圣地,有八寻太昊伏羲陵墓。中国人祖太昊伏羲陵庙是中国万姓的大祠堂,是盛大的中国祭坛。

    这个盛大的祭坛具有一股不可冒犯的、惊天动地的力量,这是中国人的力量,这是中国龙的子孙的力量。史来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整整一个月,是龙的子孙朝祖谒陵的重大节日,南船北马云集于此,每日朝祖人众多达一、二十万人,在历史上一直延续。2008年二月十五日,日朝祖人众突破80万人。这种力量化作中国人的信仰归依与精神归依,是顺从天道规律的王道,其敬天尊祖,孝上爱下,亲和左右,关系民族与国家,以历史性、历史性、全民性、民族性、延续性、自觉性、稳定性、持久性、连续性、全民性的特点,尽管风风雨雨,经各朝历代一代接一代,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下来了。其历史之久、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朝祖人众之多、祭祀地域之广、文化内涵之丰厚,不但是中国的孤例,而且也是世界的孤例。

    中国人祖庙是天下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受众最多、有教无类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教”大学校。这里凝聚了中国民族信仰、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民族理想,用各种形式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子孙。中国人祖庙是中国“国教”的滥觞走进伏羲王国,举目可见,这里以特殊的民族方式,默无声息的肃穆里明天道天德天则,指津人伦秩序,教诲龙的子孙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政府的公祭中国人祖代表民族,代表国家,要要遵循民族的历史,遵循中国的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里,中国是统一的,中国的历史是统一的,中国的祖先各朝历代是统一的,中国的公祭是统一的。统一是中国的最大文化,是中国的最大文明,是中华民族有大目标,是龙的子孙生生不息的大目标,是中国的大目标。不论在什么形势下,不论什么原因与利益,都不能损坏这个大目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是龙的子孙生生不息的最大利益。

    山西祭黄帝,天水、淮阳、河北新乐祭伏羲,浙江祭大禹,湖北祭炎帝,陕西祭华胥,山东祭虞舜。同一个河南,新郑祭黄帝,淮阳祭伏羲,内黄祭颛顼帝喾,等等。中国历史上各代的公祭史来是统一的,从来没有乱祭过,从来是统一的公祭。公祭祖先涉及到民族大目标与国家大目标。

    政府的公祭不能乱,中国人祖不能乱。乱祭则无祖,乱祭则乱祖;乱祖则乱史;乱史则乱人;乱祭则乱族,乱族则乱国。

    第十四

    《中国姓氏史》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系列丛书”。“姓”“氏”是文化,而且是关系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

    “姓”“氏”本身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姓”源于生殖性崇拜。“姓”,即“性”。

    中国的“姓”,是历史沉淀的“活化石”、“活文物”。“姓”的诞生非常遥远,是母系社会重要的、社会生存组织的反映,用于氏族部落别血缘亲亲。

    “氏”是古代男子的称号。伏羲“制嫁娶,正姓氏”,“氏”是伏羲时代结束母系社会迈向父系社会的产物、标志。“正姓氏”之“姓”,是性欲之“性”。而“正姓氏”是正人伦,废除群婚、乱婚、杂婚,始“一夫妻”的对偶婚,同部落即同姓同血缘不得通婚,谓之“正姓(性)”。伏羲结束了母系社会,创始父系社会;结束了人类的游牧生活,始定居于水畔高地,男子称氏,始建都,谓之“正氏”。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理正了人伦关系与生存环境,顺天而治天下。这是人类远古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周王朝“裂土分封”“嫡长宗法继承”“大宗小宗”“赐姓命氏”,把“姓”与“氏”作为周王朝统治者用来别贵戝的工具,天子与国君有姓,贵族有氏,百姓无姓无氏,在周代“赐姓命氏”“氏”1700多余,使太昊伏羲的“正姓氏”继往开来,成为中国后来姓氏的滥觞。

    周王朝末期,周代“礼崩乐坏”,“周的姓氏别贵贱”只剩余一个空泛的外壳。秦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虽然只有短暂的15年,以历史的疯狂加剧了文明的进程,中国“姓”与“氏”合一,结束了只有天子国君有“姓”、贵族有“氏”,庶民无姓无氏的历史。从此,不论贵戝贫富,天下人人有了姓氏。从此,“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合称为“姓氏”。

    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中国的姓氏起源于中国人祖、中国文化始祖、中华龙的鼻祖太昊伏羲。在中国远古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以降,历炎帝神农氏、轩辕黄帝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与帝舜有虞氏,直到夏后夏禹氏,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皆皆崇拜龙。

    “一条龙”盘旋在中国历史的天空,把中华古帝王的贯穿起来,天下“一条龙”,姓氏“一条龙”。中国历朝各代的皇帝,无不自称“真龙天子”;不论古中国(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华56个兄弟民族,无不自称“龙的子孙”。

    中国古来天下一统、一个民族、一根一祖。中国是龙国龙族,龙子龙孙,八方朝龙。姓氏是龙的延续,是祖先姓氏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中国姓氏有中国姓氏的特点,具有根的唯一性;一条龙的系统性;历史的悠久性;牢固的稳定性;生生不息的传递性。中国姓氏“一条龙”,千脉一系,万姓同根。

    研究中国姓氏是研究中国人类史、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大统一、民族的大统一是我们民族与国家的大目标。不论张、李、赵、刘,都是龙的子孙。像周代把“姓”“氏”作为统治者的工具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族阀”与“门阀”。只讲我姓,不讲他姓;只讲自姓之贵,视他姓之贱;只亲亲我姓,冷落他姓。这是“族阀”与“门阀”的现象。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万万不可有,不可发生。这是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大忌。

    各兄弟姓氏之间的大团结、大统一,是我们大目标的目的与归宿。若你亲你的张姓,我亲我的李姓,他亲他的赵姓,那就与我们的大目标背道而驰了。

    研究姓氏一定要讲究千脉一系,万姓同根,以复兴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谐我们的民族大家庭。这是研究姓氏的前提与基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负载万物”。龙精、龙神、龙气、龙魄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各民族的国宝,一条龙的大统一,在中国历史长河里,起到了保证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长青不衰,保证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保证了中国辽阔的疆域不被分裂,保证了中国文明不被中断。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的一些看法,片断点滴,以求教指正,是以为本书前言。

    二〇一〇年六月七日于龙羲皇故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淮阳(2010-1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