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叶氏庄园三百年盛衰”系列:“慎徐新” 传承豫商精神

2013/10/15 15:39:54 点击数: 【字体:

“叶氏庄园三百年盛衰”系列:“慎徐新” 传承豫商精神   

叶氏家族兼容并蓄,亦儒亦农亦商,从平民到大富,彰显着典型的豫商精神。图为叶氏庄园临街的巍峨建筑。

    “叶氏庄园三百年盛衰”系列

    4

    □记者盛夏文图

    叶氏庄园,耕读传家。如它这样规模或更大的庄园,中国封建社会中,遍布中原,遍布全国。它们的生态图景,是回溯历史时不可忽视的一笔。因此,有必要把中国封建庄园史做简略回顾。

    “中国历史上庄园制,最早出现于东汉,魏晋时形成高潮,以后有过衰落期,至中唐后再度产生。东汉魏晋庄园与中唐后庄园不同,前者是荫附制,后者是租佃制。在中国,庄园被历代王朝抑制,又被历次农民战争摧折,但总是死而复生,形成中国式的历史循环。”上海经济学学者盛帮和道。

    中国古代庄园制度起源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原因多样,概括地说,一是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二是世族豪强的勃兴,三是商人力量的强大。

    土地兼并导致的大庄园,成为“国中之国”,对政府不利。历代王朝都通过制度设计抑制兼并。但无论井田制、王田制、名田制,或是均田制,都无法切实地推行,有的被废除,有的存名无实,有的推行一时终于废弛。土地终究由分散而集中,或者说分散是相对的,集中是绝对的。

    中国社会最大的土地兼并力量是官僚、世族,还有商人、寺庙道观等。原始公有制、大地产私有制、小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三种形式。庄园制属大地产私有制,经东汉历魏晋而至唐,逐次演变,究其原因,当为土地兼并的迅猛与剧烈。

    东汉魏晋庄园,实行的是坞壁及荫附制度。坞壁是方形庄园,绕以高墙,前后设大门,四隅有方形角楼,是庄园也是堡垒。坞壁中有佃客、徒附、宾客、部曲(私人武装)等。实施荫附制度,佃客自由度极小,对庄园主人身依附极大。中唐后以至于明清庄园,是“田庄”形式,实行的是租佃制度,佃户与庄主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佃户相对自由,两者关系松散。

    唐以后王公百官、富豪圈占土地,争建庄田。明朝有皇族庄田和贵族庄田,名义是官田,实际是私有土地。庄田来源,一是屯田所得土地,一是圈占民田,再就是没收罪臣土地。

    清朝有皇室庄田、贵族庄田和八旗庄田,各类庄田多为圈地所得。另外还有大小地主兼并的庄田,大如巩义康百万,土地竟达十八万亩,“头顶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小如商水叶氏家族,也有良田千顷。

   由史料可知,唐之后,“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地主与自耕农,不足总人数的20%~30%,70%~80%都是佃农。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说得更清楚:“吴中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自耕农占十分之一,佃农占十分之九。到了清代,即便是在乾隆盛世,土地兼并仍然很厉害。康家与叶家在这一时期,都已拥有大量土地。

    “在中国,土地兼并与庄园被看作历史的负面元素,总是受到来自农民战争与王朝力量两方面的压抑,却总是衰而复兴,周而复始。事实是,封建庄园的消亡与土地兼并的社会性危害的克服,乃有待于现代型土地市场的建立。”盛帮和认为。

    “崇俭朴”“教子孙”成大业

    叶氏家族,处变不惊,深藏不露,兼容并蓄,亦儒亦农亦商,终于从平民到大富。它和巩义康百万家族,都昭显着典型的豫商精神。

    豫商勤俭为本,耕读传家。叶氏祖训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崇俭朴”:“冠婚丧祭祀,切戒奢侈,应遵俭约习俗之本。大节固不可废,而丰俭当不失宜。丧祭循土庶之分,冠婚守当今之制……至于衣服饮食居室,循份量力,毋纵恣,以暴殄天物。”

    叶氏虽有庞大庄园,把大半积蓄投诸上面毫不吝惜,但很多细节反映其俭朴本性。“一号院的三进院,都是楼房,但放东西的二楼,墙壁都不粉刷,楼板下平上不平,因为楼板下面是一楼天花板,所以下平。叶家不花没用的钱。”商水县文管所所长王天星道。

    叶氏俭朴安分,这从其丧葬中也能反映出来。

    清嘉庆三年(1798年),叶家六代创业者叶纯,以78岁高龄过世。他是叶家第一个贡生,又是大商人,为叶家发展壮大立下大功,但他的丧事“照老百姓规矩,用桐木棺外加椁,葬于家族墓地。设宴用平常席,不上山珍海味、鱼翅燕窝。五七、百天祭祀习俗全免,由后人到家族坟地送纸、哭祭。为叶纯这样办丧,惹得十里八村村民拥到街口、茔地观看”。商水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杨冠华道。

    省下来的钱,叶氏在庄园门口设舍粥棚百天,赈了灾民。

    叶家祖训中有一条“教子孙”:

    “凡我子孙,谁不愿贤良方正。乃或溺于宠爱,昧于大体,或吝其秉气。不延严师,是以入于庸流,礼义不知,伦理不识,将来枉国法玷辱祖先,虽子弟不材,实咎在父兄也。凡有子孙者,当其幼时,宜就师傅。收其于心,端其学习,使质材有成。若果顽梗不类,教而不善者,即鸣众送官,务必痛惩自新。”

    “教子孙”,叶氏贯彻得最彻底。家族兴盛后,马上设“四而堂”私塾,收族中子弟入学,族中先后出了很多读书人。民国时,叶家十四代叶长仁夫妇还在庄园内办平民小学,招收贫家子弟免费求学。抗战数年,七区联师、七区联中书声琅琅,响彻庄园。

    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叶家从康熙末年发家,一两百年间一直不衰,自有其过人之处。这与豫商家族注重“教化子孙”,密不可分。

    中华商业文明“根在河洛”

    豫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豫东商丘是商族发祥地,4000年前,商族人已首创物品交换。从《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记载看,春秋时,中原商业往来非常活跃。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大商人范蠡和吕不韦都是河南的。2400多年前,南阳范蠡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商业理论——“经商十八法”;濮阳吕不韦,筹划完成了“货天下”的宏图大业。

    古代交通以水路最便利、成本最低,水路两岸商业发展较快。春秋时郑国大商人弦高靠水运在巩义境内犒劳秦师,保全郑国。明清巩义康百万家族地处河洛交汇处,靠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清代商水叶氏家族,也是因沙河而兴。像中华文明根在河洛一样,中国商业文化之根也在黄河沿岸地区,是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精神风貌。在叶氏家族身上,多有体现。

    豫商诚信义利。叶家发家,传说中即源于诚信。传说代代流传,已化成家族血液里的东西。

    豫商乐善好施,欲取先予。叶氏家族,通过多种方法,恪尽士绅义务,筑城寨治洪水,赈灾兴教,反哺社会,教化百姓。良好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形象,又反过来促进了家族商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豫商崇尚中庸,低调内敛。叶氏堂号名“慎徐新”,创新的同时,强调慎重,循序渐进。而康家大院匾额楹联上,到处是“致中和”、“居贵敬”、“端洁退让”等字样。康家家训“留余”,“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留余”与“慎徐新”,均深味中庸之道。

    豫商审时度势,善抓商机,敢为人先。

    叶氏家族因沙河而兴,叶氏庄园濒沙河而建,这是善抓商机。“当初叶家定居邓城后,就看中了沙河交通便利,从事石货贸易。生意慢慢发达,码头上叶家船只很多。叶家把码头买下,老百姓称它‘叶埠口’。沙河对岸,还有部分叶氏后人聚居成村,叫‘叶埠口村’。”叶家后人、94岁的叶峻岭道。

    叶家在商水县商家中,率先到周家口设门面做买卖,由经营山货转而多种经营,这是敢为人先。

    嘉庆二年(1797年),叶方盈在周家口设钱庄,名“德昌和”。叶家与山西平遥乔家、曹家,祁县元家、水家生意上往来多年,钱庄红火。调查豫晋两地市场,他又从扶沟和太康购进棉花卖到山西,又从山西买回小枣、花生、烟叶运回周家口,薄利多销,盈利丰厚。

    叶家与巩义康家,作为典型豫商,他们从经营方式、文化理念、财富使用等方面,和晋商、徽商,有鲜明差异。

    从经营方式看,晋商开创了金融业。徽商以钱庄、典当为主,晋商徽商足迹遍天下。康家叶家地处中原,认为金木水火土,土为中,土生万物,信守“土能生白玉、土可发黄金”,守中虚外,不放弃土地经营,兼营别业。

    从文化理念看,晋商让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经商,次等子弟科举。徽商由商做官,官商两济。康家叶家位于天下之中,深受河洛、儒家文化影响,将“耕读传家”视为根本,亦农亦商亦儒,把读书好、营商好与土地联系起来。

    从财富使用上,晋商发达后,回家建大院建城堡式建筑。徽商两条路,一是回家盖豪宅别墅,二是让子弟们捐官走仕途。豫商如康家叶家把挣的钱购买大量土地,叶家土地过千顷,康家竟有十八万亩。他们建起庞大地主庄园,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社会在进步,豫商在发展。新时代豫商们,正以穷则思变的创富动力,重商重文的文化底蕴,诚信义利的经营理念,低调内敛的个性特征,创造着财富,书写着历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2-0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