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走进周口 >> 印象周口 >> 浏览周口

龙文化——龙源周口

2013/9/30 11:37:12 点击数: 【字体:


    一、伏羲与龙

    太昊伏羲是中华龙的鼻祖,龙的传人。
   
    先秦典籍记载,太昊伏羲“龙形”“蛇躯”“鳞身”;从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伏羲、女娲亦为“蛇身人首”,是龙的形象。在清代乾隆时,山东嘉祥县武宅山发掘出东汉晚期武梁祠石室画像,其中有“蛇身人首”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像(《武梁祠画象·卷一》)。早在西汉时期,鲁恭王所建灵光殿里,也刻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壁画。鳞身也好,蛇躯也罢,都是说的是“龙形”。本世纪,又有很多新的考古发现,诸如:
   
    在河南新郑县出土的*腹花纹(见《新郑彝器》);
   
    滇东北昭通出土的东汉石棺(孙太初《云南古代画象石刻》,云南《学术研究》1963年5期);
   
    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残碑浮雕(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公社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
   
    重庆沙坪坝出土的东汉石棺(常任侠《重庆沙坪坝画象石棺研究》《时事新报》渝版《学灯》第41期);
   
    陕西咸阳出土的北周石棺石刻(《陕北东汉画象石刻选集》);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隋代绢画(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考古特号》第3号,中国科学院1952年印)。
   
    这些石刻画象均类似西汉鲁灵光殿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像,变证明了伏羲、女娲是“龙”,是“龙形”。从人类发展史考察,人的形体从离开动物界发展成为万物之灵长,人兽已有了严格的分野。人就是人,兽就是兽,人的形状不应当是半人半兽的形状。但从文献记载、画像石刻、绢画,人类学故事传说、伏羲和女娲却为“蛇身”“龙形”。在中国的历史上,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到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历代的帝王无不接过太昊伏羲的龙图腾主义而龙袍加身,自称为“龙”,为“真龙天子”。

    二、龙的出现

    太昊伏羲故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史称“龙都”。伏羲定都淮阳后,国家井井有条。后来,黄河中出现了一个马身龙鳞生着双翅的怪物,人们都十分惊奇地报告给伏羲,伏羲看后认定是匹龙马,说龙马出现是“文明之兆”。因此,他就把部下的官员都以“龙”字命名。如命朱襄为飞龙氏,让他造书刻字;命昊英为潜龙氏,让他作甲历、计年月,分昼夜,标明东、西、南、北、中五方;命大庭为居龙氏,让他主管建造房屋、烧制陶器;命混沌为降龙氏,为民灭虫除害,驱赶猛兽;命阴康为土龙氏,负责耕种田地,发展农业;命栗陆为水龙氏,掌管疏浚河道,繁殖草木。又命春官句芒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龙的图腾就此诞生,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

    在早期的文献中,《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曹植《女娲画赞》说:“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楚辞·天问》说:“登立为帝,谁首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乎?”

    屈原被流放在外,看到王庙伏羲女娲异常人的壁画像,感到奇物,发出“孰执匠乎”的感叹。所以汉代王逸注中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孰制而图之乎?”

    这些简单的记载,佐证了在战国之前,伏羲、女娲人头蛇身的龙的传说已经风传,汉承先秦之说,除王逸所说的“女娲人头蛇身”之外,还有王文考(延寿)在其《鲁灵光殿》中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灵光殿是鲁恭王余的建筑物,赋中所描写的是类似武梁祠刻石壁画。

    从恭王余到王文考三百年间,殿字几经修茸,但那伏羲女娲画像不曾变动,可见其神而渊古。

    晋人王嘉《拾遗记·卷一》中记:“春皇春,庖牺王别号……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发垂委地。”卷二中又说禹开凿龙门,迷失路径而见一神,“蛇神待侧。禹曰:’华胥生圣子,是汝耶?’答曰:’华胥是九河神女,以生余也。”蛇身这神即羲皇。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女娲氏代立,亦风姓也。……亦蛇身人首。”

    三、周口与龙

    龙都


    六千多年前,东方夷族著名首领太昊伏羲定都宛丘(今淮阳),教民结网捕鱼、狩猎、饲养牲畜、烤煮食物,开创了中国原始畜牧业,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状态。又正姓氏,制嫁娶,以龙纪官,把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自此,宛丘称龙都,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死后,葬于淮阳。其妹女娲代理首领。继伏羲兄妹之后,炎帝神农氏称王,定都于此,故曰陈(淮阳自此称陈)。当时野兽渐少,人口渐多,常常食不果腹。神农就领导先民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的原始农业,华夏民族的生活由游牧过渡到定居。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龙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是郡、州、府建制,一直是豫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周口建专设市,淮阳一直是周口的属县,周口从此为"龙都"。

    龙湖

    《诗经》《东门之池》中的“池”,指的是陈城东关湖,《泽陂》中的“陂”泛指陈城龙湖东关湖。那时候,湖内有蒲有荷,遍生嫩蒲荷花,已是人们观光赏心之地,是年轻男女情侣们相聚倾心之所。《诗经》是一部春秋民歌总集,从记载看,说明了龙湖东关湖历史之悠久,在西周时代就有东关湖了。
   
    1986年,龙湖东关湖滩上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陶片、陶器、木炭;1994年,龙湖东关湖出土了完整的青铜器*和铜方壶等,*是帝王贵族洗手或饮酒用的器皿。据有关专家断定,其时代当为西周时期。
   
    由此以上可以断定,龙湖东关湖在西周后期或春秋时代已有了,距今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1992年,为了确定陈胡公铁墓遗址,对南坛湖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春秋陶片。这说明南坛湖的时代已当在春秋或春秋以后。
   
    宋以前的东关湖、柳湖、东关湖面积并不太大。三湖连成一体而成龙湖,主要原因是黄河泛滥。
   
    从考古发掘看,龙湖的形成是随历史发展而渐次扩大,逐渐发展相连,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出土文物的年代看,有西周、春秋、汉、隋、唐、宋。这也就是说,在什么地方出土何代的文物,说明这块城湖这代或这代以后所形成。出土文物时代最晚者为宋代,因此说,整个龙湖的形成时代,当为宋代。
   
    尽管龙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黄河泛滥,但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从唐宋以来,陈城曾大修了20多次。每次大修,均要大量从龙湖内取土,这也是龙湖的成因之一。
龙湖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陈人筑城所致。据文献记载,自唐代以来,陈城先后大修过20多次。多次修建,均大取土,这也是龙湖的成因之一。
   
    祸兮福兮,福兮祸兮!福以祸所倚,祸以福所伏。黄河的泛滥,迫得陈人修堤筑坝,形成了高耸长龙的外堤和内堤,至成辽阔的龙湖。陈人因祸得福,历史给陈人留下了万亩城湖。
   
    据1981年测量,淮阳龙湖东西阔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堤围长14公里,面积达11平方公里,计16483亩,除陈城名胜及村庄占地外,湖面水域为5.3平方公里,计10840亩。杭州西湖面积是6872亩,龙湖大于西湖3968亩。龙湖水域最深达2.1米,最浅达0.3米。加之湖面到湖外地面2.2米高,形成了与湖外地面、城内地面平均落差为4米的龙湖。
   
    辽阔无垠的水色天光,形成别具一格的天然布局。

    龙珠

    从前,在陈州东关龙湖畔,住着一位姓王的人家。爹娘双双谢世,只剩下一个十二岁的王小。
   
    王小有两位叔伯,都要求王小到自家去。但王小很有志气,要一个人生活。王小很勤劳,每天把捕来的鱼换银子,慢慢的盖成了五间大瓦房。可是他的两位叔伯都很贪心,想要他的五间大瓦房。于是,就骗王小说,他的爹娘活着的时候,借了他们每人一百两银子。虽然王小知道这是骗局,但还是含泪交出了五间大瓦房,搬到龙湖对岸,盖了一间草庵藏身。

    从此以后,王小依然天天捕鱼。有一天,他捕了一条大娃娃鱼。看到娃娃鱼在哭泣,心底善良的王小放了它。但就在这天夜里,狠心的王小叔伯怕有后患,二人串通一起,要放火烧死王小。王小睡得正酣,大娃娃鱼唤醒了王小,并告诉王小自己是东海龙王的八太子,不幸遇难被王小搭救。王小哭着逃出草庵,才免一死。伤心的王小躺在龙湖畔睡着了,八太子让王小挖掉自己的眼睛,来报答王小的救命之恩,也让王小以后的生活得到保障。在八太子的再三催促下,王小一咬牙,挖掉了八太子的左眼珠。原来,这是一个金光日夜不息的龙珠。

    善良的王小把龙珠放在身上,还是每天捕鱼过生活。不久以后,王小的瓦房又盖起来了,跟先前的五间大瓦房一模一样,只不过两所瓦房隔湖遥遥相望。
   
    狠心的叔伯花言巧语骗取王小的信任,从王小那里得知了龙珠的消息。然后灌醉王小,把龙珠偷走。失去了龙珠的王小伤心欲绝,每天在龙湖边痛哭。王小养的猫狗,利用巧技,把龙珠找回,回家的路上,贪吃的猫把龙珠掉到龙湖里。但又怕王小怪罪,便说谎是忠实的狗把龙珠掉到湖里的。王小信以为真,再也不让狗进屋,只给他剩饭吃,所以,从此以后,狗只要一看到猫就“呜呜”直叫。
   
    王小在龙湖里打捞龙珠,但没有找到,常有人也在龙湖里泅水寻找龙珠,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好不热闹。龙珠好似跟人开玩笑,再也没有露过面。龙珠,成为人们一种美好的向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伏羲文化(2006-04-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