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周口

项城民歌概述

2013/9/29 9:16:51 点击数: 【字体:

   
    项城市地处豫东南黄淮冲积平原,同安徽省交界。全市主要有汉、回两个民族,为河南省五个扩权市之一,辖15个乡(镇),6个办事处,全市面积1083平方公里,人口118万人,有466个行政村,1674个自然村。项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期为项子国故地。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项城人民,在坎坷不平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用民歌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所以长期以来,在项城人民中流传着绚丽多姿,风格各异的民歌。这些民歌成了表达项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近几年来,笔者在搜集整理中,对项城民歌的面貌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就项城民歌的形成与发展;项城民歌的内容与风格特点;项城民歌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求得专家及同行们指正。

    一、 项城民歌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项城民歌何时形成?在《项城县志》上找不到记载,找老艺人座谈他们也说不清楚。为此,我认为要探讨项城民歌的形成,首先要弄清楚河南民歌的形成,我想从中可能找出点根据来。那么,河南民歌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欧洲著名文化社会学家、艺术家阿诺德?豪泽尔所说:“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艺术作品的产生取决于许多不同因素:自然和文化,地理和人种,时间和地点,生物学和心理学,经济和社会阶层(1)”。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河南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来考虑。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下游地带,它东西南北,与晋、陕、鄂、皖、鲁、冀等六省毗连,因古代称为豫州,又是九州之中,故有中州之称。河南的自然环境雄伟壮观,它的北面有太行山,西面有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南面有大别山和桐柏山,黄河横贯河南,淮河发源于桐柏山麓。其它还有属于长江水系的丹河和白河,属于海河水系的卫河。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它既有山区又有丘陵地带,但更大面积的地带是由黄河、淮河流域冲积而成的大平原。因此,自古以来河南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集居地区,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又由于远自夏、商、周,这些朝代建都于河南;春秋战国时期的八、九个诸侯国也都是建都于河南的一些县(市),如:郑、卫、陈、蔡、宋、杞、申、息等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从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来,均有建都在河南的历史,正由于过去中原地带政治上的集中和发展,这些都为中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作为表示中原文化之一的艺术形式——民歌,历史上也曾有所记载,比如被人们视为我国最早记录民歌最多的一部民歌总集---《诗经》,其中记载十五国风的“芣苕”(诗经?周南),“溱洧”(诗经?郑风)、“氓”(诗经?卫风)等篇,就是反映当时中原大地人民生活的,这些地区大多数是属于现在河南所辖区域,如:邶、卫、王、郑、陈、桧等。到了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府”中,就设有专人向民间采集民歌,如汉代的《相和大曲》;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等。那么,这些民歌在当时的活动区域情况怎样呢?《汉书?艺文志》歌诗类记载了这些诗歌的产地,包括了吴、楚、燕、代、齐、郑等广大地域,诗歌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的名称中,也提到了河南的汝南、郑等地名。另古人又有“秦声、楚调、吴歙、蔡讴”者之说,这其中的蔡是周朝的国名之一,即今河南的上蔡县、新蔡县一带(项城市的南临邦县)。在《孟子?告子》中有陈国“好巫觋歌舞之事,其民化之”的记载,陈国则指河南的淮阳(项城市的北临邦县)。

    综上所述,一方面可以看出河南民歌的产生的历史是悠久的;另一方面从河南民歌的形成状况及活动区域来看,其项城民歌的形成肯定是受河南民歌影响的(因项城市属河南省所辖)。下面仅举项城市南顿《回民秧歌》的产生情况,就足以证明项城民歌的产生是历史悠久的。项城市南顿《回民秧歌》是南顿镇回民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该舞蹈唱、说、舞三者兼顾,比较活泼。据秧歌艺人马仁杰所述,《回民秧歌》流传到他这一辈,已是七、八代了,若按每代三十年计算,南顿《回民秧歌》的产生距今足有二百年的历史。(在此值得说明是的,据南顿清真寺阿訇诸凤一谈,按回族的伊斯兰教教规,回民是不能参加歌舞活动的,但由于当地回民杂居在汉民中,无形中受到汉民的影响。于是就由不公开到公开地搞起各种文娱活动。《回民秧歌》就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我们从该舞的流传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南顿《回民秧歌》的产生有其悠久的历史。当然,南顿是项城所辖的一个小镇,由此,我们从《回民秧歌》的产生也能窥探到项城民歌的产生历史。

    在旧社会,项城民歌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其原因我想不外乎有二:其一,项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们接受外来的事物不太容易,即使有一些民歌也会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发展,有的可能随着时代的推移已经灭迹。其二,这是由民歌的属性造成的。因为民歌最能反映客观事物,抒发人民的心声,对统阶级的残酷压迫是抨击和控诉的。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歌唱是深恶痛绝的。古籍上有关“禁歌”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明太祖禁歌舞,违者要倒吊饮水而死,“即缚悬楼上,饮水三日而亡”(2)。因此,项城民歌在旧社会是得不到发展的。

    要谈项城民歌的发展,事实上还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项城民歌才焕发青春,才得以发展。四十年来,笔者确实发现很多民歌成为群众娱乐的口头曲,特别是每年的春节、灯节期间,群众自发性的民间文艺活动更是达到了高潮,其场面非常壮观。无论是玩旱船、跑竹马,或是推小车、高跷、狮子等,其中唱的大部分是抒发群众心声的民歌。更值得提到的是,有的民歌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成了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的赞歌。比如项城民歌《歌唱十二个月》、《送给毛主席尝一尝》等,这些民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音乐到歌词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在项城民歌发展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项城文化网 2009-3-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