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传统文艺 >> 文艺学术专栏 >> 浏览信阳

信阳民歌解读(3)

2013/11/29 15:53:30 点击数: 【字体:

中四句式的“山歌”存在,但四句式的“五句山歌”尚未发现,但这足可说明五句山歌在结构形态上已经呈现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从而构成一个山歌结构体系,我们因此可以自豪地讲,信阳“五句山歌”自成体系。

    那么信阳民歌是不是自成体系?这个问题是不易表述的。倘若用劳动说来阐述民歌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小调是由山歌发展而来的,而山歌则是由号子和田歌发展起来的。信阳民歌中号子、田歌、山歌小调数量众多,可以讲具备了自身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个中间区域,这个中间区域体现出演化的过程,从而使这个区域显示出模糊性,表现在一方面具有发展的迹象,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原始的状态。田歌具有这种属性,但这只表现在体裁方面。在结构上信阳民歌是不是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阳民歌结构形式中有没有中间区域即结构模糊现象。

    3、结构演变和模糊结构

    结构演变的提出最早见于沙汉昆著《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该书阐明以下观点:民歌结构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原始简单的结构是单句式,双句式是结构发展的中间状态,而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则是在单句式和双句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该书没有提到结构发展的中间区域即模糊结构,因此缺少了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单句式作为最原始的民歌结构在朝向双句式演变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模糊区域,这个区域的民歌,既具有单句式的特点,又兼有双句式的性质,从而显示出一种模糊现象,我们在信阳民歌中找到了这种例子,如商城县民歌《石硪号子》。

    《石硪号子》的歌词只有一句“小小石硪架起来”但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却将曲调切割成两块,两块中的乐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导致歌词结构和曲调结构发生矛盾而产生模糊现象。又如罗山县民歌《新文化进山窝》,它的曲调既有单复合结构下句的性质,又具有乐句重复型双句式特征,因此曲调结构也是模糊的。

    双句式是结构发展的中间状态,是形成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乃至多句式的基石。在部分信阳民歌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既不是双句式,又不是三句式或四句式的例子。

    如光山县民歌《螃蟹歌》,它属于典型的田歌,它一问一答构成双句式结构,却又扩充了一个众人合唱的衬句从而在曲调上具有三句式的特性。又如罗山县民歌《栽秧歌》,它既具有双句式的特征,又具有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特性。

    在一些四句式或五句式民歌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双句式的存在,如潢川县民歌《叹五更》,商城县民歌《慢赶牛》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另外一种现象,模糊结构多发生在田歌中,这和田歌体裁发展的中间区域性十分吻合。由此非常清楚地表明:信阳民歌是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土生土长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虽然它的部分民歌曲调具有

    多元化现象,吸收了外来民歌的音乐元素,但它深层的表现方式没有改变,由此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没有改变。这既是信阳民歌的主要特点,也是我们认识信阳民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主体民歌和变体民歌

    主体民歌是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歌,它和当地民风民俗、生产劳动,价值审美观等密切相连。它具有一定的共性,包括旋律音调和结构形态,音乐语言较少受到外地民歌的侵染。信阳地区的主体民歌有:五句山歌、田歌、灯歌和部分小调。

    变体民歌主要指某些外来民歌被当地人认可并流传开来,其曲调和结构当地人按自己的审美观加以改变而产生的民歌。这些民歌虽被改变,但从它的曲调、歌词、结构中我们仍能够感觉到它和某地民歌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以及和当地民歌的较大差异,如我们熟知的商城县民歌《八段锦》,它的源出应该是江苏民歌《紫竹调》,流入信阳地区后而形成的一首变体民歌。

    《八段锦》是信阳很有影响的一首民歌,主要原因是广为流传的革命历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运用了它的曲调。说它是变体民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它的旋律。《八段锦》最为典型的旋律音调是   5.6   1 2    1  6 165   3 2  | 52  3532 |  1 -  ||,而《紫竹调》典型的音乐语言是 5.6   121 | 16165    3 0 |   52  35 | 1 - ||,     

    二者基本相同。如果我们将二者旋律音调和当地民歌的音乐语言相比,就会发现《八段锦》的曲调和周边民歌的曲调联系性不大,显得过于独立孤单。而《紫竹调》就不同,我们可以找到当地许多民歌中类似的音乐语汇,如《二泉映月》中 2.3  51  62 35 |  1---|,《无锡景》中355 562 |  3532 1 |,它们联系紧密,共性很强。

    二是歌词上二者相仿,如《八段锦》中:

    “小小鲤鱼亚红鳃,上江游到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小小金钩钓起来”

    “小小紫竹细窕窕,送与我郎做上一根箫,

    先吹牡丹后吹相思调……”

    《紫竹调》的歌词:

    “小小鲤鱼粉红鳃,上江游到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手执钓竿钓起来”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君郎做管箫,

    箫中吹出鲜花调……”

    在歌词中我们不难发现,“江”“紫竹”这两个名词,不具有信阳特色,“紫竹”只有南方才有,淮河流域称比溪大的水流为“河”,只有南方才称  “江”。

    三是曲式结构。“八段锦》为合尾式的六句式结构,这种结构在江苏民歌中很难找到,在信阳民歌中同样很难找到,因此它是被改变了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双句式反复应用的特点,符合信阳人 的审美取向和欣赏习惯。

    所以,《八段锦》是变体民歌,它的母体是江苏民歌《紫竹调》。传入《紫竹调》信阳后,被信阳人认可,并加以改变后形成的。

    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可以产生变体,如新县民歌《表哥与表妹》就是潢川民歌《双探妹》的变体,我们自己可以从中比较一下二者的区别,这里不再详述。

    变体民歌一般个性鲜明,旋律优美独特,在周边民歌群中特别醒目抢耳,犹如甘霖春风,便 人耳目一新。假若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和认真地鉴别,将变体民歌当做自己的个性去发展,向外界去推荐,那么,也许我们会逐渐地丧失自己原本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是否有过教训?一些我们认为优秀的民歌,在和外省民歌的对比中,突然变得不再亮丽,不再熠熠闪光,不被外界同仁认可,以至出现本文开头谈到的情况,这是否与我们介绍宣传信阳民歌时出现偏差有关?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建国后我们在发展信阳民歌上走过的路,难道我们没有一点失误?

    历史上的信阳曾经是一个音乐文化比较发达兴盛的地区。1956年春,(平桥区)信阳县长台关苏楼村1号楚墓出土乐器铜编钟1套13件;1978年3月,固始县城关候古堆吴王夫差夫人墓出土乐器有铜编钟、编钵、木瑟、彩绘鼓28件;1983年4月,光山县城郊发掘春秋时期黄君孟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浉河区档案信息网 2012-9-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