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变异的特点。从民歌的音乐形式上,我国汉族民歌有体裁和色彩区两种分类方法。这是两种相互不可替换的分类方法。体裁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演唱的功用上,而色彩区分类的侧重点在于民歌音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上,即音乐地方风格的构成要素。在这种情况下,民歌色彩区分类方法的提出,使民歌体裁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如果说体裁分类是总结各地民歌的共性所在,那么从民歌色彩分类可分析出各民族的民歌个性。
色彩是从美术中借用来的术语,在音乐中早已使用。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吴歌之异。民歌的色彩指的是民歌的地方性风格,而所谓民歌的色彩区是指在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地方色彩的形成与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因而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例如我国北方地区的民歌多粗犷豪放,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而南方的民歌多曲调婉转悠长,缠绵多情,表现出一种“阴柔”浪漫之美;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词曲形式中任意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要对它进行南北色彩区唱腔的比较,势必要先提出色彩区的划分依据。
从我国的地理背景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有地形之分,气候之分包括经济生产方式也不同,因此,在大民族、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的不同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这种特色和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和对外交流的程度构成反比:交通越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或呈混合状态;反之,交通越闭塞,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例如山脉对于文化的传播,常常起着阻挡和分割的作用,秦岭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在它的分割下,形成了我国民歌色彩区南北区分。而这种地理背景影响了民歌南北方的风格迥异。这从我国的历史背景也可看出,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和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就是由于地域不同形成南北方风格的差异。两者相对来说,南方偏于柔美细腻,北方较为刚健豪放。“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说明各地的方言与江河相隔、山岭相分有关。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长江与黄河,虽然都源于青藏高原,但是各自奔流南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南北风格,也造成人们性格气质的不同。反映在民歌方面就有了南北地方色彩之分。总而言之,不同的地方色彩,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
再者,语言对民歌的影响也非常之大,汉语方言众多,有“十里不同看”的说法,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来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语音的差异越大,音乐的差异也就越大。这样,即使是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中,由于语音的不同也会发生音调上的变化。民歌的歌词就是人们的口头语言,从一开始就用方言演唱,形成民歌的地域性差异,也就造成不同的旋律,润腔也不同,从而形成民歌色彩区的不同差异。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看”,就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例如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冶币粲色彩的作品,其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其中就加入了四川特有方言衬词遗苈砹锪镉。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长此以往,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音乐文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当然,民歌色彩区的划分虽然存在诸多复杂因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记载。从宏观上来划分,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多采用跳进和较大幅度的上下进行,所以多使用七声音阶。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多采用级进和回旋环绕式的进行,所以多使用五声音阶。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多曲折;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多具有抒情性特征。
在劳动号子中表现出了南北民间有明显差异,南方的车水号子《小小水车长又长》劳动强度较小,注重曲调的艺术性,旋律和节奏的跳跃表现出劳动的轻、快。北方的打水号子《打水歌》则用旋律和节奏的缓重赋予劳动者身体的语言形态。普遍于人们之间的山歌也表现了南北民歌的差异性。例如,陕北民歌《脚夫调》,描绘的是在苍凉的黄土高原,被逼离家赶脚的脚夫边走边思念妻儿,悲叹着苦难命运的主题。曲调语言生动,旋律流畅悠扬,节奏自由,表达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情感与愿望。《大河涨水沙浪沙》是云南的汉族山歌,也是南方色彩区的典型曲子,其旋律从头至尾显露出一种颇为舒缓而又从容不迫的韵致。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如果从歌词的内容来看,南方色彩区山歌的歌词广泛的反映了演唱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数山歌的歌词为即兴创作,见啥唱啥、想啥唱啥,常与野外自然景观相联系,由景生情,而北方色彩区的山歌音乐奔放嘹亮、开阔苍凉、曲调悠长,广泛使用自由延长音与拖腔。使山歌的抒情性得以充分发挥。
以南北方色彩区的润腔特征来对比,南方色彩区中对于上声字母的夸张修饰较多,有唤起对方注意和序引等作用,四句歌词用同一音乐材料略加变化而成,质朴单纯,曲调为南方音调。北方色彩区的民歌演唱者常使用涩滞和不那么圆润的音色,听起来有股愁苦和苍凉感。
就小调而言,它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曲调流畅、旋律变化丰富,善于表达叙述性和抒情 ,在流传过程中,曲调由于南北方地域特点和歌者个性的不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蕴含着不同的表现情绪。总体来说,南方色彩区的小调,咬字靠齿前、舌尖、鼻音多,音色柔婉、曲调轻快;而北方色彩区的小调咬字靠近后齿且往下拉,音色奔放,曲调欢快。如苏南地区流传的最具民间风格特征和民俗风情的民歌曲调《孟姜女调》,歌词哀怨深情,曲调委婉细腻,旋法以级进为主,唱词节奏均匀,采用五声调式,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交城的山》是山西中部传统民歌,音乐纯朴憨厚,旋律很美,富有鲜明的晋中地方特色和乡土生活的气息。乐段由两乐句构成,旋法多下行。现已成为晋中秧歌中常用的曲调之一。从曲式结构来看,《孟姜女调》为起承转合式的四乐句单乐段,《交城的山》为对应式的二乐句单乐段。在结构体式和艺术手段方面,《孟姜女调》采用多段体分节歌的陈述方式,并将抒情性与叙事性融为一体,从而在总体上获得了一种叙咏兼顾的体裁属性。全曲以以掠为分节单位,将整件事分12个段落作完整的描述。咏唱了孟姜女寻夫这一传诵千载的动人故事。《交城的山》的特点是歌词生活化和口语化,大量使用生活方言,使得歌词与平时说话一样,带给听众非常质朴的音乐感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南北色彩区中传播的民歌无论是体裁种类,还是风格色彩都是本地区音乐文化的积累,是民歌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歌的地方风格及其音乐色彩,不能看作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务必从地理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来考察。
总而言之,风格色彩的形成,是在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的。多种因素尤其是物质生产方式,对民歌风格色彩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另外,民歌的风格色彩又是在相互交流、人口迁移等方面不断变异的。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有它源远流长,传承不息的一面。我们要在民族、民间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民歌。(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原标题:体验民歌地方色彩区及其唱腔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