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信阳

蒋国觅踪:蒋氏寻根期思古城(2)

2013/12/14 9:03:52 点击数: 【字体:

  蒋国灭亡后,此地成为楚国的期思邑。没多久,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治水英雄孙叔敖,主持开凿了中国早期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孙叔敖后来更成为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楚庄王称雄中原、名列“春秋五霸”之一。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第一个记载的人物,就是这个孙叔敖,因此他被人称为古代“第一循吏”。“循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清官,也就是说,他是中国正式史书记载的“清官第一人”。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走进了期思镇。初看起来,这里的建筑和街市与一般农村集镇别无二致,但当行过“蒋城大道”,转到“孙叔敖路”时,一段充满沧桑感的古城墙进入我们的视线,恍惚间让人有种跨越时空的感受。

  那古城墙为夯土建筑,三米多高,长满野草杂树。同行的期思镇党委书记彭大国告诉我们,虽然经过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蒋国故城的轮廓依然,这个城址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冈地上,呈长方形,古城墙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约500米,墙基宽32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座,残高七八米,其他墙段残高1到3米不等。如今的期思小镇,只占据了古城的西北隅。

  在彭大国先生和副镇长任杰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踏上古城墙漫步。那上面满是密密的衰草,柔软而厚实,如温软的被子,覆盖着无数往事,安眠于微微的风中……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已足以萌生思古幽情,而对于蒋姓人士来说,可能更是大感温馨的画面。

  一种力量凝聚陌生人

  2008年5月9日,对于许多蒋姓人士来说,是颇有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重庆、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河北等十多个省市的蒋氏代表近百人齐聚蒋国故城。大约2600年前,蒋国被楚所灭,国人星散,播迁各地,这是蒋姓子孙两千多年来首次集体故国重游,寻根拜祖。

  这一天小雨淅沥飘洒,期思镇的农民很少外出了,原野显得十分空旷。但这些“外乡人”却对那小雨毫不在意,在田间小路上兴奋地行走。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片“生疏而又熟悉,亲切而又神秘”的皇天后土。

  他们的目的地,是镇东南大片的古代陵墓区。这一带方圆数里都是古代墓葬群,相传为蒋国国君和贵族墓地,不少地方的蒋姓族谱里,都记载了这些陵墓的方位。当那些陵墓封土进入视线,蒋姓众人内心的情绪从笑容、从眼神洋溢,事后有人写道:“上下几千年,蒋国之城墙仍巍然而立;沧桑数十纪,蒋氏之祖茔仍安然而卧。我蒋氏众子孙皆欣欣然也。”

  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拜祭祖陵。陵墓区体量最大的陵墓,相传是蒋氏始祖、周公第三子伯龄的墓。该墓前潮湿的田地中,已由期思镇有关人员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稻草。蒋姓众人摆上各种祭品,肃然而立,在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的主持下,祭拜仪式隆重开始。老者双手持香,念诵祭词,每念一句,数十人跟诵,各种嗓音、方言,形成庄严肃穆的和音,在原野上回荡:

  “我祖伯龄,炎黄子孙。周公之子,蒋国国君。长眠期思,名震淮滨。三千多载,繁衍后人……状元宰相,护国将军……文人学士,国史彪炳……墓前默哀,化纸虔诚。先祖有灵,保佑子孙。祖脉优秀,后代昌盛。立人立德,立业大成……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在那一瞬间,这些陌生人凝聚为一个整体。但这些人来自四面八方,其实大多原本素不相识。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他们前来期思?又是什么令他们两千多年后还能找到故国?

  赵本山的小品中有句台词:我不关心自己是怎么来的,我只关心自己是怎么没的。这话显然是搞笑之词。对于一般中国人来说,“自己是怎么没的”,是很少考虑的问题,而“自己是怎么来的”,却常常能激起强烈而持久的寻根热望。

  每个前来期思拜祖的人,身后都有着深刻的延续千年的寻根情结。他们或遵照各自家谱的指引,或孜孜不倦地追寻多年,才到达了期思的蒋国故城。

  修家谱承继千年

  在前来祭祖的人群中,四川老人蒋远举很受大家敬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蒋远举对自己的姓氏和家族渊源萌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冥冥中有种力量,深深地吸引着他,令他欲罢不能。于是他干脆辞去律师工作,专门从事家谱研究。

  在众多蒋姓贤达的支持下,他走访湖南、江西、广西、湖北、陕西、南京、上海等十多省市的30余县200余乡,1997年主编出版川渝十余县市《蒋氏族谱》,2005年主编出版《蒋氏通谱》首卷,目前正着力编修第二卷。在长期的调研工作中,蒋远举先生在各地看到过300多部蒋氏谱本,有一些谱本存在误传,但大部分都记载蒋氏起源祖籍地在河南期思。他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各种说法进行考证和辨析之后,认定蒋国故地和蒋氏得姓之地,都在期思。

  河北的蒋鸿林同样是位受人敬重的老人。他的故乡是河北魏县大磨村。抗战时期,日伪军曾三次扫荡该村,蒋氏祖屋被焚烧,家乘也在战火中遗失。老人只是靠记忆,能知道家族的部分历史,前代世系十分模糊。为了让“后人不至为此惶惑”,蒋鸿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多次前往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北京、天津等地,耗资上万元,行程万余里,历经十年努力,终于理顺了族支世系,对家族传承和迁徙过程有了清楚的了解。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年12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