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信阳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2017/2/14 16:05:54 点击数: 【字体:

   
    2008年,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民间遗产普查。在普查过程中,淮滨泥叫吹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认为它的出现填补了淮河流域没有泥塑作品的历史空白。河南省民俗专家倪宝诚评价,淮滨泥叫吹足以和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并列,成为河南三大民间泥玩具之一,共同构成代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三点一线的民间泥彩塑文化传承体系。随后,《大河报》《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报刊都刊登了诸如“豫南发现民间泥彩塑”之题的新闻。一时间,淮滨泥叫吹成了河南泥塑中的新秀,受到各界的关注。

        时隔八年,泥叫吹是否在当年的轰动之后,一片生机勃勃?近期,印象河南网采编人员访谈了年轻一代的淮滨泥叫吹传承人郑金宇。采访结束后,我们不禁唏嘘,泥叫吹的发展似乎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美好。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红陶鸟、石模   泥叫吹足以媲美泥咕咕、泥泥狗
 
    “扯罗罗,捞堂堂,南山来个花姑娘。捎的啥包?小叫吹子。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这是流传在淮滨县三孔桥乡肖营村的一首民谣,民谣中的小叫吹子就是泥叫吹,一种可以吹响的彩绘泥玩具。在当地的庙会上,随处可见售卖泥叫吹的摊子,逛庙会的人们大多会请一些泥叫吹回家供奉起来,作为镇宅祛邪的“镇物”。童谣中唱道“俺孩儿吹了,命也长,身也强”,说明泥叫吹可以驱邪祛病,有祐护少年儿童的功能,属于吉祥文化的范畴。因此,在民间信仰之内核上,淮滨泥叫吹与浚县泥咕咕、淮阳泥泥狗是一脉相通的。
 
    实际上,早在泥叫吹走进当代人们视线之前,已经在淮河之滨流传了数千年,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1981年,考古学家在淮滨县三空桥乡肖营村附近的沙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对造型独特的宽胸长尾红陶鸟。经过鉴定,确定其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器物,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淮滨县淮河博物馆中,被当做“镇馆之宝”。
 
    沙冢红陶鸟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虽深埋地下数千年,仍依稀可见其朱红底色。2009年,专程到淮滨县考察泥叫吹的倪宝诚在仔细观摩红陶鸟后,欣然提笔,写下了“中华民族鸟俗信仰源头之一”的留言。倪宝诚曾说:“红陶鸟身上透露出的原始美、自然美、朴素美,沁透了原始先民的信仰、审美等多方面的精髓,是我们研究远古先民生活的重要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为淮滨泥叫吹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证明了泥叫吹这种泥塑形式的历史源流。这是淮阳泥泥狗和浚县泥咕咕所不具备的。”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除了“镇馆之宝”红陶鸟,在淮滨县肖营村几户制作泥叫吹的村民家中,还保留着世代流传下来的制作泥叫吹的石模。石模是用一种质地细腻、柔软的石头刻成,石模背面刻有篆体文字。如背面刻有“燕”字,就是用来翻制“小燕子”的。用石模扣出来的泥叫吹,造型率真,手法稚拙,和孩童稚嫩率真的天性十分吻合。石模的存在不但验证了肖营村泥叫吹的传承历史,也显示出了肖营泥彩塑的最初形态和艺术面貌。
 
    从工艺上讲,石模是先雕刻模,而后翻制出泥叫吹。而浚县泥咕咕用的泥模,则是用做好的泥咕咕翻出,再翻制泥咕咕。所以,石模的制作工艺比泥模更为复杂,雕刻技艺要求更高,使用寿命更长。此外,在当时,泥彩塑石模的发现在我省尚属首次。
 
    简言之,无论是长达数千年的传承历史,还是古拙纯熟的造型技艺,亦或是寓意吉祥的文化内涵,泥叫吹都足以比肩泥咕咕、泥泥狗。
 
    挣扎与自救 有成功也有失败
 
    虽然泥叫吹的价值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它的整体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肖营村制作泥叫吹的手艺人大多是在农闲的时候制作一些泥叫吹,至今仍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从郑金宇的口中,我们得知其父郑保民是当地现在年纪最大的泥叫吹传承人,他为泥叫吹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原始的泥叫吹造型单一,大多是小鸟、青蛙、兔子等小泥玩。制作工艺也略为粗糙:用石模翻制成形后,放进锅灶里烧至发烫,然后用沥青涂抹成黑底儿,再将粉笔碾成墨,画上简单花纹。这便是以前最简单的制作过程。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泥叫吹的制作工艺也亟待改变。为此,郑保民便想方设法丰富泥叫吹的造型品种,采用美术颜料加入精细的彩绘,再用清漆做亮使其永不褪色……。于是,一个个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西游记”“八仙过海”“百鸟朝凤”“十二生肖”“四不像”泥叫吹开始流入市场,同村的其他泥叫吹制作者也纷纷效仿借鉴,共同推陈出新,促使泥叫吹制作工艺迈上新的台阶。
   
    2011年,泥叫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2015年,泥叫吹还先后走进了CCTV-4特别节目《远方的家》以及CCTV-10系列纪录片《文明密码》,再一次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展示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水乳交融而诞生的豫南泥塑的独特魅力。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相对于父亲在工艺上追求创新、精工细作,郑金宇则更加关注泥叫吹的生产效率。在他看来,只有速度提上去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为此,他也多次尝试,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在过去,泥叫吹造型简单,可以用模具批量生产,但在制作工艺精细化后,就只能用手捏制,速度便成了一个大难题。以《十二生肖》为例,每个造型十五公分大小,从和泥到上彩,整个工序综合起来一天仅能制作一套。而有些彩绘复杂的,所需时间更多,一只小鸟身上的羽毛都要一点点画,有时候一晚上只能画四个。于是,郑金宇便试着先用模子做出大致造型,然后再修饰细节,但计算下来,并没有节省多少时间。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除了制作时间难以压缩外,泥叫吹的包装问题也是一种困扰。以前,包装只是用报纸简单包裹,然后装箱。等客户收到货时,总有部分泥叫吹损毁,直接导致了客源的大量流失。但泥叫吹价格低廉,又是小作坊生产,村民们一是没有大量资金,其次如果包装上投入过多,就难以盈利。为了能够保证泥叫吹在运输过程中的完整,郑金宇先后尝试过多种方式,现在多用气泡膜包装。即便如此,运输过程中,还是有少量的泥叫吹会破损。
 
    物很美 价太廉 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欣赏一个个泥叫吹作品,皆造型洗练、刻画生动、色彩艳丽,方寸之间的点、绘、勾、描都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或墨或彩间,令人感悟到民间艺术的美妙与情趣。不论是造形还是色彩都蕴含着纯朴的民俗气息,丝毫不逊色于淮阳泥泥狗与浚县泥咕咕,但在价格上却与它们差距甚大。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据郑金宇回忆,以前村里人用模子做出来的泥叫吹都是论斤卖,一斤几毛钱。即便是现在制作更加精美,价格还是上不去。
 
    “比如《十二生肖》,在庙会上卖,一个生肖动物五块钱。一天最多做一套,一套才卖六十块钱,根本就不能养家糊口。所以没有年轻人愿意继承……”郑金宇颇为无奈地说。
 
    郑金宇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一代的泥叫吹传承人。学生时代的郑金宇就把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泥塑技艺作为自己的梦想。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泥叫吹,他还选择了美术专业。“无论是泥叫吹还是雕塑,它的基础都离不开美术。造型也好,彩绘也好,我想着把美术学好了,那么泥叫吹的整体就会上一个台阶。”“因为我学过美术,又比较喜欢泥叫吹,所以我尝试着去琢磨,开发出来了济公、包公等造型。在我们村里,其他人都不会做。”提及此,郑金宇语气中多了几分愉悦。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现在,肖营村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制作泥叫吹的大部分都是留在家里种地的中老年人。泥叫吹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它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它的希望又在哪里?这是郑金宇欲言又止的迷惘。
 
    后记
 
淮滨泥叫吹的困境与希望 ——访淮滨泥叫吹非遗传承人郑金宇
 
    数千年来,民间工艺绵亘神州大地,为中华民族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无私奉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今,民间工艺的现状复杂,有些技艺因为工序繁琐,经济效益低下,后续无人等,面临失传的境地。泥叫吹,这一豫南地区的泥塑之花,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紧急挽救,需要更多社会媒体大力宣传,亦需要更多群众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只有这样,那些老手艺才能够代代传承,那些怀抱梦想的年轻的民间工艺传承人才能够充满信心,展翅飞翔。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美丽信阳·十大名片”:信阳民歌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