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3日,商城县文化局冷飕飕的办公室里,我们观看了一场超小型民歌演唱会,原生态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民歌手同场PK。
首先出场的是原生态歌手付大坤,他粗糙的声音“颗粒感”很强,他唱着田野里插秧的歌,车水的歌,放牛的歌,让人闻到了青枝绿叶的山野味儿。他双手插在裤兜里,松松垮垮地站立着,这不是舞台上的姿势,也不是田间劳作的姿势。他是原生态歌手,但他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已经不唱歌了。春种秋收,赶紧把农活干完,他会马上组织几个人游走四方唱歌挣钱。
付大坤唱的是“从根上传的”,人老几辈都是这么唱。老人教了他百十首歌,“五句头山歌听一遍就会了,长一点儿的歌也是两三天就学会了”,十五六岁就唱出了名。
付大坤之后登场的,是商城县歌舞团的专业演员,声音圆润优美,腰背挺直,举止带有舞台表演的痕迹。他们也唱《车水歌》,但和付大坤唱的全然不同。他们唱的民歌,词曲都已经过整理。
专业歌手一开口,大家都赞叹说好听。被新民歌和现代传媒联手“惯坏”的耳朵,更习惯这样的演出。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在央视第12届“青歌赛”的会场上,我们都看到了全国最高规格原生态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同场竞技。原生态成为一大看点,数千万人短信投票,“青歌赛”收视人数历史性突破一亿大关。观众对原生态的追捧,无非是来自山野村陌的质朴歌声,让人重新体认到歌唱的本质,就是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信阳,听音乐人介绍说:“商城有些农民歌手自己刻录光盘,在大街上卖,一两块钱一盘,卖得很好。”在商城采访时间短,未见到这种奇特的街景。但当记者去看望商城“民歌大王”张德光时,听到了他自己录制的一盘商城原生态民歌。搜集这些歌时,“当时山区好些地方还不通车,他背着两双草鞋,行走在大别山里,一首首集来的。”张德光的夫人柏崇厚说。
按播放键,张德光用一口软糯的信阳话自己报歌名,无伴奏地清唱,偶有错句,歌声背景里时有别的声音出现。60分钟,数十首地道的原生态民歌,“那是清泉,在溪上流”。一个歌者,在歌里诉尽了他的灵魂。
64岁的张德光已中风失语三年,让一个用歌声与世界对话的人失语,是残酷的。张德光沉默地坐在沙发上,当他的民歌录音响起时,他的脸上微露笑意。
传统原生态“最苦的生活,最好的嗓子”
原生态文化有一个特点,越封闭的地方,保存东西越地道越完整。商城民歌保存的原生态的东西多,“因为它是个三不管地区,山大林密,荆棘丛生。地理上的封闭性,使得它受周边繁荣文化干扰最少”。商城县文化局局长邹卫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