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信阳

信阳民歌解读(3)

2013/9/9 18:02:20 点击数: 【字体:

    三、信阳民歌的结构特点

    这里所指的结构主要指民歌的曲式结构。曲式结构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那么,信阳民歌中究意存在着什么样的结构?这些结构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结构能否反映出信阳民歌特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谈。

    1、结构形式的完整性

    中国民歌绝大多数为一部曲式即一段体。一段体包括单句式、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以上六种结构形式在信阳民歌中都存在。单句式结构如罗山县民歌《打哑谜》,固始县民歌《打嘣调》等。
双句式结构的民歌除上面谈到的例子外,还有潢川县民歌《么姑娘》,新县民歌《六朵花》、《闹元宵》,固始县民歌《绣红绒》等。

    三句式结构:如固始县民歌《乖姐住在花树林》,商城县民歌《十爱郎》、《五更鼓儿多》,潢川县民歌《砍柴调》,光山县民歌《茶山歌》,淮滨县民歌《童养媳告状》等。

    四句式结构:如罗山县民歌《对歌》,固始县民歌《栀子花开七匹叶》,新县民歌《表哥与表妹》,商城县民歌《四季相思》,潢川县民歌《二姑赶会》等。

    五句式结构:如固始县民歌《青风年少莫贪玩》,新县民歌《山歌好唱口难开》,罗山县民歌《五句联》,潢川县民歌《腊花调》,商城县民歌《新打塘埂二面光》等。

    多句式结构:固始县民歌《粗对花》,商城县民歌《饮酒令》,息县民歌《十磨》等。

    可以讲,一段体中所有的结构形式,信阳民歌中都可以找到。可见信阳民歌结构具有惊人的完整性,这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并不多见。

    2、相同体载民歌结构的体系化

    以上我们谈到信阳民歌结构具有惊人的完整性,那么具体到某一体裁的民歌,例如田歌或山歌,它们的结构形式是否完整从而显示出一个体系?信阳民歌中有没有体系化了的民歌体裁?回答是肯定的,如五句式山歌:

    单句式结构:如固始县民歌《千年万代留美名》。

    双句式结构:如固始县民歌《打把金钩钩日头》、《日头正在晌午中》等。

    三句式结构:如固始县民歌《乖姐住在花树林》。

    五句式结构:如新县民歌《山歌好唱口难开》,罗山县民歌《隔山应》、《五句联》、《车水歌》等。

    信阳民歌中四句式的“山歌”存在,但四句式的“五句山歌”尚未发现,但这足可说明五句山歌在结构形态上已经呈现出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从而构成一个山歌结构体系,我们因此可以自豪地讲,信阳“五句山歌”自成体系。

    那么信阳民歌是不是自成体系?这个问题是不易表述的。倘若用劳动说来阐述民歌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小调是由山歌发展而来的,而山歌则是由号子和田歌发展起来的。信阳民歌中号子、田歌、山歌小调数量众多,可以讲具备了自身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个中间区域,这个中间区域体现出演化的过程,从而使这个区域显示出模糊性,表现在一方面具有发展的迹象,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原始的状态。田歌具有这种属性,但这只表现在体裁方面。在结构上信阳民歌是不是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阳民歌结构形式中有没有中间区域即结构模糊现象。

    3、结构演变和模糊结构

    结构演变的提出最早见于沙汉昆著《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该书阐明以下观点:民歌结构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原始简单的结构是单句式,双句式是结构发展的中间状态,而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则是在单句式和双句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该书没有提到结构发展的中间区域即模糊结构,因此缺少了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单句式作为最原始的民歌结构在朝向双句式演变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模糊区域,这个区域的民歌,既具有单句式的特点,又兼有双句式的性质,从而显示出一种模糊现象,我们在信阳民歌中找到了这种例子,如商城县民歌《石硪号子》。

    《石硪号子》的歌词只有一句“小小石硪架起来”但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却将曲调切割成两块,两块中的乐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导致歌词结构和曲调结构发生矛盾而产生模糊现象。又如罗山县民歌《新文化进山窝》,它的曲调既有单复合结构下句的性质,又具有乐句重复型双句式特征,因此曲调结构也是模糊的。

    双句式是结构发展的中间状态,是形成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乃至多句式的基石。在部分信阳民歌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既不是双句式,又不是三句式或四句式的例子。

    如光山县民歌《螃蟹歌》,它属于典型的田歌,它一问一答构成双句式结构,却又扩充了一个众人合唱的衬句从而在曲调上具有三句式的特性。又如罗山县民歌《栽秧歌》,它既具有双句式的特征,又具有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特性。

    在一些四句式或五句式民歌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双句式的存在,如潢川县民歌《叹五更》,商城县民歌《慢赶牛》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另外一种现象,模糊结构多发生在田歌中,这和田歌体裁发展的中间区域性十分吻合。由此非常清楚地表明:信阳民歌是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土生土长的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虽然它的部分民歌曲调具有多元化现象,吸收了外来民歌的音乐元素,但它深层的表现方式没有改变,由此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没有改变。这既是信阳民歌的主要特点,也是我们认识信阳民歌的一个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浉河区档案信息网 2012-09-0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息夫人》与息夫人之爱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