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人民音乐生活的结晶,是集中了劳动人民智慧,经过长期发展和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民间音乐艺术,它不仅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而且体现出劳动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客观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中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
信阳地区位于大别山北麓,地处淮河上源。这里南部群山叠翠,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辽阔。信阳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民间音乐藏量极丰。有《花鼓戏》、《咳子戏》、《皮影戏》、《吹打乐》、《地灯》、《民间歌曲》等,被称为“歌舞之乡”。
上古时期,淮河流域居住着以少昊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东夷又称淮夷、九夷。这里的先民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与神沟通的使者,是部族的保护神。他们注意聆听鸟的歌唱,认为那是神的声音,当他们意识到应该求得神的保护时,他们又在鸟的飞翔中萌生了“巫”(舞)的意识,所以淮地的先民们对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是极其敏感的。商人喜歌舞,敬鬼神,这与商君成汤出身于东夷集团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从商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神事鬼,巫风极盛。巫的盛行,客观上发展了原始歌舞。星移斗转,当巫走下神坛完成了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而流入民间时, 淮地歌舞的兴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诗经》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召南》,有人认为是河南与湖北之间的民歌,即大别山和桐柏山周边的民歌(见程云著《略论孔子的音乐观》,人民音乐1980年第9期)。所以地处淮河上源的信阳歌舞应该说源远流长,其“歌舞之乡”的由来有其悠远的历史根源。
明清时期,信阳地区戏曲及歌舞极盛,清乾隆《光山县志》劝民诗曰:“……或借迎赛名,或乘剧余兴,高烛夜呼庐,一唱百十应。”这与灯歌一唱众合的特点十分吻合。由于信阳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使东西南北各种声腔的戏曲及风格各异的民歌于此汇集。因而我们可以看到《豫剧》《京戏》,湖北的《花鼓戏》,安徽的《黄梅戏》,甚至江西的《采茶戏》。我们还可以听到皖南民歌《慢赶牛》,湖北民歌《赶五句》,河北民歌《小白菜》,甚至江苏民歌《紫竹调》、《无锡景》。流行全国的民歌《孟姜女》、《茉莉花》在信阳到处传唱并产生多种变体,著名曲牌《鹊踏枝》、《香柳娘》、《二番》在大别山流传而鲜有人知。信阳民间音乐不管是出于无奈或是出于宽宏,它毕竟接纳了相当部分的外地民间音乐,并将其菁华吸收溶合进自己的躯体中。
信阳民歌同样以它博取的胸襟和宏大的包容性,吸收融化了某些外地民歌的音调,但是这种博取和兼收并蓄虽然丰富了自己却又削弱了自己的个性,甚至我们自己有时也难 以分辨哪些是信阳特色,哪些是外地风味?所谓民歌色彩区是民歌风格个性特别突出明显的区域,而信阳处于各民歌色彩区边缘的结合地带,它的个性似乎无奈地被各地民歌地交融所磨蚀,它在各种风格的民歌聚汇中被裹上一层灰朦的外衣,它的特色似乎变得苍白模糊,变得不再亮丽。于是我们同样无奈地看到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信阳地区蕴藏着大量民歌(1978年至1982年共收集民歌5000余首),另一方面被音乐界认可具有突出个性并可作为一个区域代表的民歌又寥若晨星。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介绍信阳民歌的书刊极少,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详尽介绍了安微的《慢赶牛》、湖北的《赶五句》这种单一体裁的民歌,而具有庞大民歌体系,包含了所有民歌体裁及结构形态的信阳民歌却只字未提。
具有悠远历史和深厚音乐文化底蕴的信阳民歌,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不然它不会历千年流传而不衰,它会被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歌淹没溶化而不留一丝涟漪。如果我们这样认识,那么在中国民歌中,信阳民歌应该拥有它原本应该拥有的地位。
信阳民歌究竟有什么特色?它的曲调、结构及表现方式如何?它有没有一个发展过程及属于自己的体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信阳民歌种类
中国民歌的分类法主要有三种,即题材分类法、体裁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混合分类法)。如果按体裁分类法,信阳民歌主要有四类,即号子、田歌、山歌和小调。另外尚有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歌舞小戏——地灯(多一戏一曲,一丑一旦表演),其音乐唱腔,我们称为“灯歌”。
号子,或称作劳动号子,它产生于劳动并依附于劳动,其旋律性随着劳动的强度、节奏、动作同期率的快慢增强或减弱。它的音乐结构比较原始简单,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或一个领唱众人帮腔,歌词具有即兴性。信阳民歌中号子主要有:商城县的《打夯号子》《石硪号子》,潢川县的《架包号子》《搬运号子》,固始县的《拉纤号子》《摇橹号子》《撑篙号子》等。
信阳田歌颇具特色,是农人从事田间劳动集体演唱的民歌。演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歌词多半具有即兴性,部分为当地流传的五句式歌谣,少量歌词有叙事性。田歌曲调优美,节奏较为舒缓。比较典型的有:信阳县(平桥区)、罗山县一带的《打刘海》,潢川县、光山县一带的《车水歌》、《秧歌》,固始县的《单呀油》、《双呀油》、《打丫头》,商城县的《呀呀哟》、《干嫂子》等。
田歌在演唱形式上具有号子的特征,在旋律音调和曲式结构上又有山歌的特性,它既不同于号子,又不同于山歌。从本质上看,它仍旧依附于劳动而存在,还没有完全从劳动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从民歌的发展角度讲,它应该是介于号子和山歌之间的一种民歌体裁。
山歌主要不是配合劳动依附劳动,它伴随劳动而存在,或者说它基本上已从劳动的制约中解脱 出来。信阳山歌,我们多称之为“五句山歌”,罗山县称为“五句联”,光山县称为“隔山应”。它的歌词 通常为五句,前四句有起承转合的韵味,最后一句多半点题,如固始县的《露水花》:
露水花开咋真香,
咋该攀在蒿根上?
有好花来无好树,
有好妻子无好郎。
小乖姐人强命不强。
五句山歌音乐结构自成体糸(下面详谈),是信阳独特的民歌种类。
除五句山歌外,还有其它形式的山歌,如潢川县的《盘歌》,商城县的《对山歌》等。
一般认为,小调已经脱离开劳动的制约而趋向于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境界(何振京著《汉族民歌简述》),因此随着人口流动和经济交住,小调流传面广,各地区间小调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从而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的复杂格局,民歌属地的争论多由此而发。信阳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小调数量较多,较具当地特色的有《砍柴调》、《十把扇子》、《十绣》、《虞美郎》、《么姑娘》等。
地灯也是信阳颇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多在元宵节期间表演,四周花灯高照,中间划地为台,因此有人称为“地花灯”。就其性质而言,地灯属歌舞小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锣鼓击节,众人帮腔,一丑一旦或一生一旦,载歌载舞,其唱腔部分称为“灯歌”,主要有《夫妻观灯》、《打六望》、《卖桃子》、《打桑叶》、《勾鸡》等。
若以题材分类,信阳民歌主要有:农事歌、节气歌、哭丧歌,表现爱情的民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民歌,建国后产生的新民歌等。其中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民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如《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
总体讲,信阳民歌可以用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题材广泛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