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中华名品>> 茶都之魂——信阳毛尖

2013/5/20 16:46:38 点击数: 【字体:

  
    茶山、茶乡、茶歌、茶韵。在信阳毛尖的故乡豫南大别山,茶文化绵延悠长。看如诗如画的民俗风貌,听古老优美的民间传说,观信阳毛尖的炒制过程,品滋味浓醇、回甘生津的上等好茶,亲历市场经济大潮下信阳毛尖的新生……一篇茶都之魂,让我们重享信阳毛尖的无尽魅力。

    茶之故

    仿佛春风一吹,信阳的茶山就披上了一层新绿。远远看去,深绿的是茶树老叶,上面浮着一层绒绒嫩绿,是新发的芽儿。层层梯田,层层绿意,如无声的歌,有韵的画。那盎然的生机与清秀的灵气儿充满了整个茶园茶山。大别山绵延数百里,山之深处,千年清悠之地,茶树沐阳光而生,饮晨露而长。清新脱俗,如处仙境。站在山坡上,看远山如黛,深吸一口气,就有温馨的茶香沁人心脾,料想陶渊明梦想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采茶季节,采茶妹红衣绿袄,盛装而来,于茶山绿波中,莲步轻移,粉指如啄。间或有人唱起豫南情歌,歌声轻灵悠扬,和着同伴银玲般的笑语,整个茶山就更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长卷。据老辈人讲,古时候真正上品的信阳毛尖是要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采摘的。采茶之前,少女需沐浴净身,而后穿上新衣,挎篮出门。采茶时不能用手,只能用嘴,蛮腰微欠,红唇轻启,以碎银般洁白的细牙小心地叼住尖毫,轻轻一拽,那毛尖就下来了。少女胸前有香袋儿,将茶轻放进去。茶叶由经验丰富的炒茶师傅精心炒制而成,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茶味之纯,胜过天上王母的蟠桃会上的仙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信阳人种茶、采茶、制茶,也爱喝茶。信阳人家家都有茶具,寻常人家里的一套茶具,或许就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有朋自远方来,第一件事儿就是上茶、上好茶。一杯上好的信阳毛尖,对信阳人来讲是颇有说头的:河中心水,车云山上茶。只有用取自车云山上的毛尖,以河中心的水浸泡,方能称得上地地道道的信阳毛尖茶。若茶杯透明,茶叶在热水中根根独立,叶上白毫清晰可见。热气氤氲而升,毛尖纵横排列,沉沉浮浮,仿佛要与你对话呢!小小一杯茶,就如同一个朗朗的大千世界。轻轻举杯浅酌,一股淡香自舌尖传入,经咽过喉,直抵心肺。刹那间,仿佛换了一个人生与世界。有茶道者,往往从这一饮一品中,悟出许多禅机来。

    在河南信阳,下至8岁小儿,上至80岁老翁,都能与你坐而论茶,且头头是道儿。若有闲暇看罢茶山,游罢南湾湖,在那山脚下茶棚里,会有仙风道骨的卖茶老者,捧一杯热茶送来。忽儿一阵凉风,伴着新茶馨香,晃若梦回千年,竟不知自己身处何朝何代了。

    古韵新声

    信阳古时属古申国,故信阳又称申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和老财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很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瘟病,哀鸿遍野,村户死绝。一个叫春姑的姑娘为了给乡亲治病,四处奔走。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她,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春姑按老人的指点爬高山过大河,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精疲力竭跌倒在小溪边。这时,溪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她顺水寻找,果然找到了救命茶树。看管茶树的神农氏告诉姑娘,种子必须在10天内种进泥土,否则将前功尽弃。

    10天之内根本不可能赶回去。春姑非常难过,神农氏就说:“我有个办法,但你得付出生命的代价!”春姑说:“为拯救乡亲,我愿意。”神农氏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变成一只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家乡,将树籽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这时,她心力已经耗尽,便在茶树旁化成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飞出了一群小画眉,她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患瘟病的人嘴里,病人痊愈了。此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美丽的神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信阳毛尖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证明,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有2000余年,相传武则天因饮信阳茶治好了自己的肠胃病,特赐在车云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1936年《重修信阳县志》称:“本山产茶甚古,唐地理志谓义阳(今信阳县)土贡品有茶。”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多有墨宝传世。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

    信阳是茶都,信阳同样出才子诗人。记者有幸参加过信阳文人的聚会。老者慈祥敏捷,少者英俊洒脱。相聚一处,多以品茶吟诗为乐,言谈举止颇具古风。当代著名乡土诗代表陈有才先生在大别山生活数十年,曾有多首反映茶乡茶韵的名篇。

    深山养名茶

    信阳南有鸡公山,风景秀美,誉满天下;西有南湾湖,清澈宁静,如诗似画。到信阳品毛尖,登鸡公山,看南湾水。所谓仁者识山,智者乐水,无论仁者还是智者,在这里都要喝信阳毛尖的。有山、有水、有茶,信阳就成闻名于世的豫南明珠了。

    信阳毛尖,亦称“豫毛峰”,因条索细圆、紧直有锋芒,又因产于河南信阳,故取名“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的主产地在信阳西部山区,有“五山二潭”之称,即车云山、震雷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及黑龙潭和白龙潭。其中尤以车云山出产的茶叶品质最佳。这一带群山逶迤,奇峰高耸,溪流遍布,常年云遮雾障,土层深厚肥沃,湿度很大。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之当地茶农长期以来科学管理茶园的丰富经验,培育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高品名茶,提供了优质原料。

    每年谷雨前(阴历四月中下旬)开始采茶。视茶叶长势,每隔2~3天巡采一次。以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的绿芽叶,制作特级与一级毛尖;以一芽二三叶制作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经分级验收,分级摊放,于当日分别进行加工。经生锅高温杀青,熟锅炒制,以手工抓条、甩条作定型处理,并进行初烘、摊凉,复烘、拣选、再复烘,使干茶达5%~6%的含水量,即密封包装,低温避光贮存。其成品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

    优越的地理环境,独到的制茶工艺,成就了出类拔萃的信阳毛尖。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 夺得总分第一名。全国名茶仅两枚金牌,“龙潭牌”信阳毛尖与“西湖龙井”并驾齐驱。

    新香谱新章

    江淮八百里,物华天宝,绿水青山,奉献信阳毛尖一枝独秀;

    豫楚五千年,人杰地灵,工日丹心,喜看英雄儿女万事风流。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早在1994年,信阳行署经专家论证,决定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毛尖茶统称为信阳毛尖。这一个科学而明智的举措,起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作用,从而使信阳毛尖产地扩大到9个县(市),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名优茶生产基地。

    每年5月,茶山茶乡喜迎八方来客,茶哥茶妹笑纳四海宾朋。信阳毛尖的盛会给信阳人带来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五湖四海的朋友也给信阳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靠名茶搭台,传信阳美名。从1991年开始,信阳每年举办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来品茗,优质信阳毛尖走出深山,成为信阳外贸的主要出口产品和友好交往的珍贵礼品。

    在信阳有著名的幸福茶叶一条街,各大商场也都有包装精美的信阳毛尖销售。信阳地区茶文化村和遍布乡镇的毛尖茶市,几多风景、几多情,茶乡的韵味尽在其中。信阳人出门,必需要带的礼品就是信阳毛尖。外地游客光临信阳,临走也总不忘买些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信阳毛尖”已不单纯是一种饮品,更包含着民风、民俗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性与精神寄托。一位海外归侨激动地说:“在海外能喝上一杯信阳毛尖,就感觉身在中国一般。”

    大别山,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刘邓大军的英雄事迹;大别山,传播着古老名茶新时代的传奇。信阳毛尖,愿这颗大别山的璀璨明珠,早日走向世界,走进万户千家。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6-05-01 作者:唐哲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