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阳民歌的曲调特点
曲调即旋律(高天康编《音乐知识词典》),是按一定音高、时值、强弱有机组合起来的乐音进行,表达着一定的情绪,具有情感色彩。不同地区的民歌曲调,其乐音体系和乐音组织关系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和色彩。那么,信阳民歌曲调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很难表述的,它涉及到调式调性、旋法节奏、表现方式等,本文不能面面俱到,但有两个主要特点是需要阐明的,一是旋律音调的多元化,二是旋律发展的模式化。
1、旋律音调的多元化
旋律音调的多元化是指同一体裁同一名称的民歌,其旋律进行相同,调式相同,结构相同, 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或由于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另类民歌的音乐材料,从而形成具有多个地区音乐元素的旋律特点,我们称这类民歌的曲调具有多元化现象。
信阳地区可用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来形容,因此语言上可谓十里音不同,百里调不同。如固始的“呀油”,在商城则称之为“呀哟”,“油”“哟”实则字同音不同。这个特点作用于民歌中,从而形成音乐语言上的差异,其旋律音调必然出现差别。如果我们比较商城县的《犀牛望月姐望郎》(呀呀哟)和固始县的《肚子饿了心发酸》(单呀油),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调式相同,结构相同,旋律进行相仿,但旋律音调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上句中。由于我们分不出二者谁是母体民歌,谁是变体民歌,所以我们只能客观地讲,这种体裁的田歌曲调具有多元化现象。
由于经济交往,人群迁移,各地区间的民歌,在相互碰撞吸收融合中同样会产生旋律音调的多元化现象。如潢川县的《双探妹》和新县的《十次探妹》就与江苏民歌《如皋探妹》的前半部分相同,它不仅表现在曲调上,而且表现在歌词上;信阳地区的《虞美郎》就与鄂东北的《玉娥郎》相近;商城县的《花伞舞曲》就具有江苏民歌《大九连环》中的多种音乐素材;而淮滨县的《高■调》也和江苏民歌《十杯酒调》十分相仿……
旋律音调的多元化是信阳民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具有旋律音调多元化现象的民歌与变体民歌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变体民歌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的源出,而具有多元化现象的民歌我们却很难界定它的源生地。这也是民歌界的老大难问题,极易引发民歌学者的争议。如果客观地讲,我们只能说甲地的民歌有乙地的元素,乙地的民歌有甲地的成份。具体到信阳民歌,特别是信阳民歌中的小调类,我们应该明智地承认受到江苏民歌的渗透;同样,江苏民歌很难讲一点不受处于同一流域的信阳民歌的影响。
2、旋律发展的模式化
旋律发展是音乐主题的发展,是音乐情绪地深化和进一步扩展。旋律发展手法(即旋法)是旋律发展的方式方法,它是一种表现方式。旋法的不同,体现出一个地区民众审美取向的不同,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民众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模式化即规律化。当一个地区民歌中存在大量规律化了的旋法时,可以认为这个地区民众的价值和审美观是类同的。信阳地区各地由于语言声调的关系,同一体裁同一名称的民歌,在旋律音调上有所差异,但在旋法上却有着惊人的相同,即便是不同的体裁不同名称的民歌,在旋法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一定的旋法反映出一定的结构,而一定的结构又体现出一定的旋法。为了说明信阳民歌旋律发展的模式化,我们从信阳最具代表性的双句式民歌谈起。
双句式民歌由两个乐句构成。那么它的两个乐句之间和两个乐句内部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式来说明:
①单复合结构:
这种结构形态的民歌在信阳地区特别普遍,如商城县民歌《放风筝》,新县民歌《穷人小调》、《红四军南下胜利歌》,固始县民歌《大妮》,光山县民歌《打桑叶》,潢川民歌《五更劝郎》等。
②双复合结构
这种结构形态的民歌在信阳地区东南部特别普遍,如固始县民歌《打把金钩钩日头》、《肚子饿了心发酸》,商城县民歌《日头看着往西落》等。
以上第一种结构由于组织中存在一个重复部分,我们称之为单复合结构。第二种结构中存在着两个重复部分,我们称之为双复合结构。单复合结构在中国民歌中普遍存在,而双复合结构却是信阳民歌中特有的一种结构曲调的方式。
具有复合结构的民歌,体现出一种完美的旋律发展手法,这类民歌曲调上下贯通,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情绪表现酣畅淋漓。复合结构的民歌在信阳大量存在,可谓俯拾皆是,它产生于劳动,源于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同时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信阳民歌中一种主要的模式化了的旋律发展手法,这种规律性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地方风格,反映出一定时期内信阳劳动人民的审美定势和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