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旧韵新声祥符调

2016/7/20 9:20:21 点击数: 【字体:

旧韵新声祥符调

祥符调·豫剧情

旧韵新声祥符调
 
阎立品故居

旧韵新声祥符调
 
孙延德用过的戏箱

旧韵新声祥符调
 
黄河大堤上的碑记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之乡,豫剧祥符调发祥地。近二百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豫剧薪火相继,生生不息;名伶辈出,群星灿烂。这就是封丘,一方镶嵌在黄河“几”字形最后一道弯旁的戏曲热土。

    踏入封丘县域,萦绕耳畔的依然是那首熟悉的歌谣:“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第九十九道就在封丘县/封丘县土地长盐碱/还出了一百八十台小窝班……”

    歌谣带领人们穿越时空回到了往昔岁月。旧时戏子倡优,一般是夫妻、父子、兄弟、姊妹同做伶人,属“一窝亲”,世人称之为“窝班”。有着“豫剧之母”之称的“祥符调”,即产生于“窝班”,而“窝班”的代表,当数清末封丘清河集的许家科班“天兴班”。

    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到位于封丘县城东南20多公里的清河集村。奔腾不息的黄河,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而后滚滚北上,直奔大海。拥有数千人口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弯子里。

    站在黄河大堤上远眺,蓝天沃野,尽收眼底。目光越过绿树四合的清河集村,越过黄河的粼粼波光,能看见河对岸的村落和城市。遥想当年,小小的“天兴班”也这样不止一次地眺望对岸的七朝古都开封城,并终于劈波横渡,将朴拙悠扬的民间小调唱进了城市,唱红了大河上下,成就了豫剧祥符调。

    在清河集村,我们见到了许家科班的许氏后人许洪振。坐在村中戏台下的水泥凳上,他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天兴班的前世今生:

     清中叶,清河集许家在当地属名门望族,到清末许大胖子这一代走向鼎盛。许大胖子从小喜欢看戏,附近四里八乡,凡有唱戏的班子来,他每场准到。久而久之,许老太爷觉着看外来戏班演戏不过瘾,想自己办个戏班。许家内有良田数十顷,外有滚滚财源,办个戏班,小菜一碟。于是,一个名曰“天兴班”的戏剧科班就这样诞生了。

     许老太爷过世后,六儿子许长庆成为天兴班班主,世称“六管主”。许老六既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也是个性格刚直、待人忠厚的黄河滩汉子。他靠众多弟兄和殷实家底的支撑,将天兴班办得红红火火,声名远播。

    豫剧早期繁衍,有“内十处、外八处”之说,后经优胜劣汰,逐渐集中在黄河北岸的清河集、黄河南岸的朱仙镇。两地首开办正规豫剧科班的先河,成为最早培养豫剧人才的基地。豫剧科班的产生,标志着豫剧由松散零碎的民间小调,向正剧大剧脱胎换骨地转化。

     当时,中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来的戏班不用问,不是许门就是蒋门。”许门就是清河集许家科班天兴班,蒋门则指朱仙镇蒋家科班。由于两地均属当时的祥符县,因而他们所创制的唱腔均被称为祥符调。后蒋家科班四处迁徙,逐步演变成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而许家科班虽历经挫折,仍坚持原地办学,并形成规模,为日后豫剧祥符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史书记载:天兴班前后共办八期,培养了众多名角儿。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原乃至全国豫剧舞台的名艺人,大多从天兴班出科。如被誉为“水上漂”的名旦张发金、名青衣常金箱、花旦常金荣、武生常金玉等,“美”不胜收。天兴班还培育出被誉为菊坛“五朵云”的李剑云(戏状元)、时倩云、林黛云(二百贯)、阎彩云、贾碧云等走红名伶。

    经过名师传授和正规科班训练的天兴班演员,第一个在省城开封戏园售票演出。而当时活跃于开封“义成班”、“公议班”里的演员与琴师,几乎清一色来自天兴班。天兴班演员还经常搭班到周边地区及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等省演出。他们唱一处,红一处,成为豫剧界一支劲旅,菊坛的一面大旗。

    ◎祥符情梨园事

     说起祥符调,离不开天兴班;说起天兴班,绕不开孙延德(1865—1947)。

     几经辗转,我们来到封丘县应举镇邵寨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原黄河故道上的小村庄。曾几何时,这里黄沙漫天,野蒿遍地,土地贫瘠,十年九灾。而如今的邵寨村,田成方,林成网,楼房林立,街道干净整洁,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豫剧大师孙延德故居,孙延德的曾孙孙树礼、孙树民向我们展示了孙延德的照片和他生前用过的戏箱。

     这是一个上下两层,上面装戏剧道具,下面装文书用品的木箱。箱体斑驳,包浆温润,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据称,孙延德出身贫寒,不足十岁就远离家乡,到山东菏泽学戏。他禀赋过人,异常刻苦,唱、念、做、打无一不精。粉墨登场,眸似点漆步如莲,说不尽千娇百媚;微启朱唇,竟如莺啼翠柳,婉转清脆,绕梁不绝。一时间,拥趸无数,送他绰号“白酥瓜”(意为:甜、脆极了)。三年科满,孙延德来到省城开封搭班行艺,成为开封同乐舞台最好的旦角。从此,他走一地,红一地,成了各地戏班争抢的名角。

     孙延德大红大紫地演了前半生的戏,40岁时,不幸嗓子失音,遂离开舞台,专事豫剧教育。他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据说他能背诵的戏文,竟达360部。

     孙延德一生教授戏班13个。仅在清河集天兴班就教授6届科班,培养豫剧演员400多名,遍布豫、冀、鲁、皖、晋、陕诸省,成为当地豫剧舞台的骨干。孙延德还打破封建传统观念,开创豫剧科班招收坤角演员的历史,使得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陈素真、豫剧表演艺术家司凤英、马金凤的老师——豫剧表演艺术家马双枝等一大批豫剧精英脱颖而出。从而,豫剧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1947年,从艺长达数十载的孙延德在家乡病逝。2006年4月,封丘县政府为孙延德立碑,以褒奖这位为豫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问及孙氏后人族人现在是否有从艺的,他们不无羞赧地说:一个也没有。村人说:这是孙氏后人的遗憾,也是豫剧的遗憾。

    有道是天妒英才,比孙延德去世还早20年,祥符调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天兴班班主许长庆去世,许家开始衰落,天兴班停办。

     20年后,许氏后裔欲重现昔日许门科班辉煌,延聘教师,招收学员,再次组成祥符调科班。但世事动荡,战乱频仍,天时地利不再,其办学效果自然不足称道。

     而早年那些从天兴班走出的祥符调传人们,则追随着时代的大潮,游走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或传业授徒、或组团演出、或做戏剧研究,使祥符调不断发展壮大。

    封丘县黄陵镇三丈坡村的村头田野,槐树在风中摇曳,玉米在太阳下疯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金玉的墓地正在这里。如果不是墓前的一通石碑,这墓与周边高高低低的坟茔并无二致。这通碑,是杨金玉的得意门生——台湾豫剧皇太后张岫云和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阎立品所立。碑文详细记录了杨金玉师承天兴班,哺育后进,进而桃李满园的功绩。

    据资料记载:解放前后,活跃于河南省剧坛的近百位演员中,来自封丘或与清河集“许门”有师徒、姻亲关系的占到半数以上。仅河南省戏校执教的教师中就有诸如阎彩云、王金玉、张子林、马双枝、管玉田、赵顺功等祥符调名家。而遍布全国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几百个豫剧院团里,几乎都能觅到祥符调演员的身影。

    另据《封丘戏剧志》记载:解放后,党和政府在清河集科班基础上成立了封丘县豫剧团。从此,清河集科班获得了新生。在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封丘豫剧团繁衍生息,一大批优秀演员从这里走出,走向全国各地。

    ◎薪火传有后人

    自清河集沿黄河大堤一路西行七八公里,在堤脚下,有一个名叫仝蔡寨的小村落。这里绿树婆娑,鸡犬相闻,一派乡野景致。路旁,三间平顶红砖房面南而立,门前小院长满青菜豆角,房门开着,阒寂无声,仿佛主人正在午间小憩。一方石牌显示,这里正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名旦阎立品的故居。

    掀开竹帘,一眼望见阎立品先生晚年生活照片。虽已银发秋颜,仍是顾盼生姿,仪态万千。伫立环顾,泥炉木柜依然,大师那优美动人的天籁之音仿佛自时空深处穿越而来。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年仅十岁的阎立品,便离开家乡,拜著名豫剧旦角艺人杨金玉为师。次年登台演出。而后一直活跃于舞台长达60余载,直至患病辞世。阎立品所坚守的高尚艺术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她所创立的豫剧阎派艺术,也长盛不衰。

    封丘人爱戏,懂戏。戏,已深深地根植于这片黄土地。阎立品关门弟子朱巧云话:“封丘人一天不唱戏。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在封丘,票友戏迷众多,或三五成群,吹拉弹唱,或一人一弦,自娱自乐。漫步城乡,能听到祥符调那抑扬顿挫如泣如诉的旋律,欣赏到祥符调那原汁原味字正腔圆的唱腔。

    深厚的群众基础,浓厚的戏剧氛围,使得封丘大地奇葩竞秀,大家迭出:我国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阎立品,曲剧名家马骐,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景萼、范静,豫剧名丑金不换等等,一个个观众耳熟能详的戏曲名家,均来自封丘这片黄土地。

    这些年,封丘县各种民间剧社、院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在清河集村,以许洪振为代表的许家后人,不甘寂寞,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祥符剧社,盖起了祥符戏楼,延聘祥符调名家,开办了祥符戏校。据统计,目前在封丘,戏迷们自发成立的戏迷协会达19个,加入协会的戏迷数千人。而未加入组织,在家中自娱自乐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那天,我们冒着瓢泼大雨,走进封丘东部一个其貌不扬的村庄。在村南一座浓荫覆盖的院落里,74岁的孟凡平老人正辅导村中少年塑练形体,规范唱腔。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从豫南某剧团退休后,自筹资金30多万元,带领全家男女老少,戮力创办豫剧戏校,免费培育豫剧新苗的感人故事。讲者动情,听者动容。

    在封丘,像孟凡平老人这样热心戏剧事业者大有人在。正是有了这些默默浇灌无私奉献的园丁,豫剧这棵大树才更加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和我们一起苍老的皮影戏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