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艺人在说唱正书之前一般要扯一段闲篇,为的是等观众和静场。艺人或敲鼓、或打板、或拉弦,然后说道: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诸位明公走马观大红,坐下听说书。听书不能性急,性急不能剥刺猬。烂眼不能看飞机,豁嘴不能吹卧笛,听俺慢慢道来一回……
或说几句顺口溜:墙上画马不能骑,骆驼拉磨不胜驴。要儿不胜亲生子,要寡妇不胜要闺女。几句闲言道罢,内有古段相连。列位明公尊坐两旁,不嫌俺南腔北调,破喉咙哑嗓,满口白字,吐字不清,道字不明,凉腔调板,昕俺慢慢道来一回……
或者说:开书不开书。上场先作诗。说的是:殷之纣王宠妲姬,五风楼前摆宴席。贾氏夫人坠楼死,黄飞虎一怒反西岐。道罢四句为诗,八句为纲,一十六句勾开为眉,听俺慢慢道来一回。
接下去,咱简板,奏过门,开唱“三扎腔”:
小弦子一拉响叮咚,
或唱:
上场来先请请诸位明公。
唱好唱坏您多原谅,
只因俺艺龄浅没文化缺乏水平。
哪本书都经过千人唱,
哪个段都经过万人哼。
千人唱,万人哼,
各人嘴里变巧能.
巧不巧来唱一唱,
能不能来您听听,
今晚上唱一回《刘公案》。
弦子拉,响叮咚,
明公坐下慢慢听。
有爱听文来有爱听武,
有爱听奸来有爱听忠。
年老人爱听三国戏,
少年人爱听水浒兵。
爱听文来是《包公案》,
爱听武来是《杨家兵》。
爱听奸来是《铡国太》,
爱听忠来是《刘庸》。
半文半武《双挂印》,
苦辣酸甜《挂红灯》。
老头爱听老婆笑,
老婆爱听老头哼。
小学生爱听投亲段儿,
大姑娘爱听找相公。
那边来了个俏大嫂,
爱听打婆骂公公。
哑吧好叫比划着唱,
聋子好叫大点声。
三岁顽童不识戏,
爱听弦子三登楞。
猛然想起一笔戏,
听俺慢慢对您明。
会听书您往正东看,
打正东来了一位女花容……
如若说唱大书,需到最热闹处突然剩住,且听明晚分解。第二天晚上则唱:
昨天唱啥还唱啥,
列位明公接着听. .
从哪打断从哪找,
从哪烂了从哪缝.
人人都说俺忘了,
弦子一拉记得清,
为啥俺咋不忘记,
当初学唱用过功。
学唱时用过千般苦,
既然学会忘不成。
俺在前场一边唱,
老师后场侧耳听。
要是哪句唱错了,
下场巴掌简板楞。
闲言少叙书归正,
论听哪胜开正风。
昨天唱的《响马传》,
您还接着往下听……
以后每次接唱正书之前,艺人都随便扯几句闲篇,以稳定观众秩序。
以上开场习俗,曲艺艺人至今仍在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教育下,艺人们经过政治学习,鉴别是非,破除迷信,移风移俗,自觉纠正了江湖行会的陈规陋习,并批判地继承发扬了那些健康有益的传统道德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如祭书、皇书、堂书、傍书等均已绝迹。为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亦形成了新的演出习俗。但在一些地方的曲艺演出中,仍存在某些旧俗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