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度量时代成熟度
2012/11/9 10:19:5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近日有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这意味着每天有80至100个村落消失。这样的消失速度,令人咋舌。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究竟有多少是属于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无人知晓,似乎也难以统计。
村落的消失,有几种类型,一种属于自然消亡,就是大量村民在移居之后,人去“村”空,村落扛不住岁月的负荷,最终坍塌;另一种是受各类灾难的破坏,比如火灾、地质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还有一种类型,则是人为的结果,比如建设拆迁、土地整理还耕等等。
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标注,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但是,这种村落形态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老百姓追求更舒适的生存环境,古村落则需要延续它的沧桑本色。这种取舍之间,很难用谁对谁错给出简单的定论。
最近笔者走访了一些古村落,其中有两点感受颇深:其一,政府对于历史文化古村是否尽到了保护职责,相关政策是否落实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永嘉的暨家寨,两个年轻人被当地帮扶政策所吸引,在政府资金的助力下,回乡修缮并开发古村落,最终使得这个“垂暮之年”的村落返老还童;其二,古村落保护,农民能否在保护中成为直接的受益者,是激发农民积极性的关键。过去有句话叫“政府保古,农民受苦”,这种抵触情绪下的保护,最终成效注定不明显,只有农民自觉自愿,这种保护才能事半功倍。比如,同样是永嘉的林坑,正是通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让村民受益,使得林坑古村延续着她的完整性。
总的来说,古村落保护的前提,取决于村落本身的价值,有专家总结认为,必须保护的古村落一般有四个历史文化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比较完整的村貌、街道等乡土建筑的物质文化遗存;有比较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现在我们已经确定了取舍标准,如何实施这个标准,在巨大的操作空间中选取各自的路径,也就成为各地保护古村落的题中之义。
说实话,对于古村落,过去我们做得不好,造成了不少缺憾,有些缺憾,还成为了永远的痛。因此,今天的未雨绸缪,恐怕比亡羊补牢更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文明传承的“易碎品”,古村落无论作为“羊”还是作为“牢”,都永远无法再造和还原。而作为民族的文化基因,古村落的存亡,恰恰度量着这个时代的成熟度。(原标题:古村落度量时代成熟度)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温州日报瓯网(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