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卷首开篇,对读者提出的几条阅读该书的基本信念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读者对本国历史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8月24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专题讲座上,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借用钱穆先生的话开篇,要求与会者带着温情与敬意品味中华文明。
王尧赞誉说,嵩山论坛“天人合一与文明多样性”的主题,反映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人类的积极贡献,更彰显了论坛的包容性和国际性。19世纪中叶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都在做一项积极努力,通过文明多样性来争取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权利,通俗来讲就是“与国际接轨”这一时尚话语。
王尧认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明的扩散或延伸,很可能会带来东方文明的压缩或消失,这是一种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中华文明要得到传承与创新,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华夏历史,了解华夏文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要与历史、文明接轨。
“重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王尧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华文明的许多思想精髓是存在于文学和历史当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就是文学精品佳作。这就要求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王尧也表现出个人的担忧,在西方文化扫荡全球的背景下,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人在对待中华文明时,个别人对之采取拦腰截断的态度,或弃之如敝屣,或躲之唯恐不及。“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恐怕我们还是得多想想钱穆先生,对古人少一点苛求,对历史多一点微笑。”王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