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新闻资讯 >> 浏览相关信息

春节文化的复兴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

2013/4/19 10:50:17 点击数: 【字体:

春节文化的复兴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
 
    这是一组有关今年春运的数字:预计客流量超34亿人次,同比增长8.6%,“12306”网站首日售票点击超过10亿次,一个热门方向的数万张车票5分钟之内被抢完,甚至有车次仅20秒就已显示无票。

    “回家族”从这组数字中看到的是买票的艰难,但在民俗学者、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的眼中,春运不断增长的客流量,也从另一面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家过年,春节文化影响力正在逐步恢复。

    “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哪怕千里迢迢,也要赶回家过年,这是中国人相传多年的传统。”长期从事民俗研究的夏挽群谈起春节回家,总是有着特别的感情。

    1月25日,郑州火车站广场进站旅客排起长队,拥挤的人群中,有扛着大包行李的打工族、偎依在妈妈身边的孩童,她们焦急的表情、渴望的眼神,流露出对回家过年的期待。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河南民俗学者高有鹏发表了《保卫春节宣言》一文,一时引起很大反响。在他当时看来,春节正在丢失,年味正在变淡,人们正变得不会过年。

    “相比七八年前,我们的春节文化氛围浓厚了不少,今年已经是在复苏。”1月22日,民俗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对2013年春节提出了看法,“它在回归!人们在寻找和等待着春节。”

    一些政策的出台也在尊重和顺应民众的春节需求,比如烟火爆竹燃放“禁改限”的范围越来越广。

    2013年春节,小型客车春节期间全国免费通行的政策将有可能把“春节味道”推升到近几年的最浓处,长达7天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无疑将吸引更多人加入回乡访友的大军。

    “生活好了,有一点我们不能忘记,就是‘年’的精神存在。”不少网友评论说,回家过年是最为基本的一种人性需求,高速免费对回家过年是一大利好。每当从报道上看到火车站等待归家的人潮,很多人会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感动的暖流。回家过年,显示了中华文明的神奇力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去哪里过年?人都会说:家。家在哪里?家在心里。

    这不是一段禅语。说起回家过年,在郑州打拼多年的胡明坤心底里有个温暖的场景:回到阔别的家乡,走过村头的小桥,路口那棵大杨树还在,晚霞的余光映在脸上,家里的大黄狗摇着尾巴迎上来,推开院门,小侄子欢快地蹦了出来,老爸老妈满脸笑意接过行李……

    这是让人想一想都会眼眶发潮的场景,只是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种归家的感觉了。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回家”的概念渐渐失去原有的味道,过年方式的多样化正瓦解着传统,传承了千百年的年俗文化正在变味。

    胡明坤去年在海南过春节,今年去哪儿过年他还没决定,也许回老家,也许把父母接到城里一起团聚。“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纠结一番,不知道该去哪里过年。”他说,有时候真怀念小时候在农村过年的感觉。

    像胡明坤一样,去哪里过年,很多人为此纠结。有人不远千里,乘火车、转汽车回到家乡寻找年味,也有人把春节当成了外出旅游放松的好时机。最近几年,流行到海南过年或者去东北感受冰雪春节。交通的便利,让整个春节到处人潮涌动。

    “春节还是应该回家过年,回家过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也是一次精神洗礼。”夏挽群说,家是中国人的生活根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文化传统上,回家是对祖先的怀念、感恩,也是对春节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

    但不知从何时起,春节“恐归”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语。未富贵而独身还乡,很多年轻人春节回家都会背上莫名的压力。去年春节前,甚至有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原因集中在车票、人情消费压力、事业家庭未成、路途遥远等因素上。

    其实只要看看春运的大潮,看看十万打工者骑摩托车返乡过年的壮观景象就知道,回家才是最重要的情感归属,千里归家的过程就如同完成一种文化上的仪式。

    到家了,好久不见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此刻她们就在身边,用不着多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回到家,无论赚多少钱,无论是否功成名就,即便喝杯白开水也心满意足。

    守住春节文化的传统

    1月22日,郑州城隍庙发布了新春文化庙会的预告消息,从初一到元宵节每天都有节目上演,锣鼓、走旱船、高跷舞、空竹、舞狮、猴戏,后院还有剪纸、泥塑、烙画等各类民间工艺绝活。

    这个庙会是郑州市民能感受传统年味的地方。夏挽群说,农耕时代的春节内涵丰富,涉及民俗、信仰、道德、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春节活动从腊八节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每天都有各种说法,“庙会就是一次春节文化的集中展示”。

    应该承认,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新的文化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年味受冲击是必然的。工业时代带来了分工细化,大量岗位在春节期间也必须照常运转,很多人无法拥有一个完整的春节;独生子女的现状也让旧时儿孙盈门的一幕难以重现。

    “正是因为春节的情感性与仪式感在消失,我们才需要守住春节的文化本位。”夏挽群说,年文化是凝聚家族民族的纽带。倘若连这种基本文化认同都丢了,现代化便会把个人变成茫茫人海中的一叶孤舟。

    比如手写春联,这一充满装饰性和文化味道、寄寓着中国家庭美好愿望的节日习俗,不应该让位于机器印刷的对联,更不应该因此而消失。贴春联,不仅是传承年味,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坚守。传承春节民俗,是在寻找一度失去的自我,也是从文化中获得精神的自信、自强,让自己的心灵有所依托。

    短信拜年、订年夜饭,这些新的春节文化尚在演变之中,是否会形成民俗尚未可知。要想留住年味儿的“魂”,恐怕既要使节日的仪式感更具吸引力、传播力,也需要每个人去读懂“春节”的文化内涵。

    就如记忆中的田野、村庄变了颜色一般,童年时期的春节已经不存在了。春节文化的复兴,包含着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丰富故事,也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复杂内涵。

    我们该怎么过年

    虽然离过年尚有一段日子,孙晓玲在郑州组织的土特产团购联盟已经开始忙活了,她联系了不少山里的年货供挑选,有土猪肉、祭灶麻糖、米酒和各种杂粮。“过年了,大家都舍得多买。”

    全家一起吃吃喝喝,是春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今可选择的食品丰富多了,但很多人感叹,饺子还是那个饺子,味道却已不是那个味道。

    儿时的过年记忆里,有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分糖果、守岁,还有一身期待已久的新衣服。如今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对此都兴趣大减。压岁钱、年饭、串门拜年这些原本蕴含着美好回忆的春节“保留节目”,变成了派红包、订年夜饭、短信拜年这样幸福的烦恼。年关临近,蜂拥而来的送礼、请客人群更是把大街变得拥挤不堪。

    以致有人说,现今过年形式虽然丰富多元,内涵却日渐淡漠无味。我们该怎么过年?

    “和传统相比,现在过年的神圣感、神秘感确实弱化了,原因在于春节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在我们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对年的敬畏没有了。”夏挽群说,如今春节几乎只剩下了吃年夜饭、给压岁钱这些内容,在食品丰富的今天,年夜饭也让很多人觉得乏味。

    对流行的去酒店吃年夜饭,夏挽群很是反对。他说,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做年夜饭是享受其中的过程。“去酒店就没有了这个味道,再说,你去酒店,为你提供年夜饭的人就享受不到团聚了。”

    同样,手机短信拜年快速而丰富,但那多数都是相互转来转去的文字游戏,未必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夏挽群认为,春节应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过年,恢复传统礼仪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包含着尊重祖先、孝敬父母等很多文化。他甚至提出,应该通过一个机构来倡导恢复春节礼仪。“如果大家过年时感受到这些东西,节日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

    因为工作关系,这10来年,夏挽群没有在家享受过一个完整的春节,他或在热闹的古庙会、或在偏远的乡野,记录当地过春节的传统。今年,夏挽群已经安排好了行程,他在家过完除夕、初一,就要到浚县参加春节古庙会活动,那里保留着中原地区完整的春节民俗。

    “文化传统才是过年的‘魂’”,夏挽群说,个体怎么过春节无可非议,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不少乡野之地还保留着丰厚的春节民俗,需要珍惜、抢救,也值得城里人去实地感受一番。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网(2013-02-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