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贵明在创作室里(向明超 摄)
普普通通的树叶,在别人手上也许一文不值,但在河南省商城县民间艺人余贵明手中,却被雕刻成了各种形态的艺术作品。薄薄的叶面上雕刻出来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惊叹不已。
他创作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受到河南艺术各界的关注与好评,同时震惊了河南民间工艺美术界。
10月30日,记者来到河南省商城县,见到了57岁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余贵明,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这位民间艺人娓娓道出他在创作艺术道路上的艰辛和收获。
儿时的爱好成了终身的职业
余贵明的父亲余富才原是商城县粮食局职工,在当地是比较有名气的书法家。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余贵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自学写字和绘画。余贵明身子里有着艺术天赋,上学到高中时就已经会写一手好字,绘画功底也非比寻常。
1987年,高考落榜在家的余贵明,成天闷在屋里练字绘画。后来部队来商城县征兵,听说了余贵明会写一手好字,就被部队特招文书兵入伍。到部队不久,自卫还击战打响,余贵明跟随部队上了战场。
在部队呆了三年的余贵明,于1991年复员回到了商城县,后被安置在该县粮食局工作。在粮食局上班期间,余贵明坚持不懈的苦练绘画,每当休息天时,别人都在家陪老婆孩子,他却到乡下找些民间艺人取经学艺,学一些民间工艺美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他的勤奋和对民间艺术的追求,五年苦练后,自己的作品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并在县城大街上开了一间10平米的工艺美术店,利用工作之余一边帮别人搞些书画之类的装潢,一边在创作本地民间工艺美术。
1995年,全国粮食系统改革,余贵明和妻子吴月都被下岗。这时余贵明就没有再找工作,就和妻子全心打理自己的工艺美术店。
“偷”学烙画开封露宿一个月
在没有创作叶雕之前,余贵明的烙画在商城县是很有名气的。
余贵明介绍,有一次在武汉参加一个民间美术展时,意外的发现了开封烙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的奇葩——烙画,深深吸引了余贵明,他决定学烙画,他从武汉回来后就在直奔开封。
来到开封后,余贵明就打听哪有教烙画的地方,由于烙画是开封多年留下的民间工艺,一些民间艺人不向外传艺,根本就没有人向他透露烙画的工艺。后来余贵明在龙亭旁边看见一位艺人在那里做烙画,他就在旁边看,连续在龙亭边看了三天也没看出一点名堂。后来人家问他干吗几天都在这里,他机灵一动,说想找个地方画国画。这位艺人说可以在他旁边画,但是有个条件,必须教他画国画,余贵明听后欣喜若狂。就这样,余贵明边教这位民间艺人画国画,边偷偷在看他烙画。白天在龙亭画画夜晚就在公园下面露宿,整整一个月时间,余贵明总算偷学到了烙画的一些工艺。
孜孜不倦创作 挖掘本地民间艺术
近几年来,余贵明在不断的创作民间工艺美术,从去年开始他精心研究本地的民间工艺美术——叶雕。
据商城县文化部门考证,该地区的叶雕源于公元75年,最开始以树叶树皮、兽皮、金属箔等材料进行裁剪和雕刻,兼具记事和美术功能,千年来从未断绝。
叶雕创作是非常复杂的,余明贵说,首先要选取平整厚实的叶片,并且叶片生长期必须超过一年,经霜打过,这样的叶片才能够经得起雕琢。而一般选用杨树叶和梧桐树叶,随后便要对叶子进行蒸煮,蒸煮中放入特别配置的化学药水,再放到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就可以进行雕刻了。而雕刻一般是直接拿浸泡的树叶,贴在瓷盘里,借助放大镜,用刻刀一点点的剔除多余的叶肉。而制作一幅叶雕作品,则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为雕刻这幅《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作品,余贵明就用了一周的时间。 传统的叶雕工艺和造型类似于剪纸,造型和线条较为单一。后经余贵明创新,使叶雕焕发了新的活力。作品色泽自然,耐酸碱潮湿,叶黄而不脆。树叶薄如蝉翼,柔韧如布,反复折压都不会断裂。
余贵明的叶雕作品充分利用树叶的形体之美,叶脉之美,巧借天然、突出意趣、雕工精细,既保证了图像的完整性,又完全保留树叶的网状经脉,使作品具有天然古朴的美感。
商城县一位艺术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历届艺术展中,叶雕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品,以它清丽娟秀、新奇可人的面目展现,受到艺术各界的关注与好评。相信余贵明创新的商城叶雕作为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盛开奇丽的花朵,一定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原标题:河南民间艺人树叶雕出《蒙娜丽莎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