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期半年的河南博物院陈列调整基本结束,西翼楼的《佛教造像艺术》和《世俗石刻艺术》两个展览合并为一,东翼楼的《中原丰碑》陈列迁于西翼楼。今后,东翼楼展厅将举办临时展览,而《逐鹿中原——两周中原列国文物瑰宝展》则是河南博物院调整后向社会推出的第一台“大戏”,“大戏”的主角是“文王崛起,武王克商”,主线是轰轰烈烈的西周、东周八百年伟业。
适逢河南博物院建院75周年,会聚晋、冀、鄂、皖、豫五省文物精粹,再现两周时代中原列国缤纷文化,当为今日民族文化之创新提供一份借鉴,几许启迪。
其实,河南博物院就是在借鉴与启迪中诞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踏遍河南的名胜古迹,在登封古观星台找到了天地间飘荡的超然灵感,设计出傲然坐落于郑州农业路的河南博物院——“紫荆山的馆舍毕竟是‘大跃进’年代突击兴建专门用于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览馆,其建筑规模、内部设施等都不适应博物馆的要求。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主体建筑严重下沉,墙体破裂,屋顶漏雨,虽多次整修,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确保文物安全,许多稀世珍品只好放在库房里收藏起来,代之而展的是惟妙惟肖的复制品。而根据有关规定,凡展出的复制品都必须注明,观者一看便知其‘假’……”河南博物院研究员周到说到此处,不胜唏嘘。
在此背景下,1991年,国家有关部门与河南省决定共同投资在郑州建设一座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但上世纪90年代初正逢全国基本建设高潮,各设计单位“活”满为“患”,别说招标,就连委托设计,都没人愿意承担。
正当河南博物院一筹莫展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却出人意料地表示愿意承担河南博物院的方案设计,不过他希望基础施工的设计能由河南地方设计单位承担。
齐康院士的代表作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他之所以愿意把河南博物院的活儿揽下来,是出于报恩之心。齐先生是我国建筑界的老前辈杨庭宝的弟子,杨庭宝与梁思成齐名,在建筑界向有“南杨北梁”之誉,而杨庭宝就是我们河南南阳人。杨庭宝与梁思成均毕业于美国宾大建筑学院,他于1926年设计的天津中原公司大楼(今多伦道与和平路口的百货大楼),被盛赞为“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建筑奇迹”,至今仍是天津市的城标。
为设计河南博物院,齐院士思索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才能充分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怎样才能把中原文化的特点与现代风格完美地结合起来。
当他置身登封古观星台时,顿感如此宏伟的建筑,如此博大的气势,不正是他在苦苦寻觅的中原之气吗?在这种浩浩黄河与悠悠文化结合而生成的中原之气的激发下,齐先生挥笔绘就了凝聚中原霸气的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主体展馆呈金字塔形,整体建筑共有九座,采取中国传统建筑中心对称布局,有九鼎定中原的寓意。它具有东西南北四正向的定位,其四角由四根斜梁互撑,可为四维,整体而论,构成四面八方,体现出易经八卦的特质;金字塔顶,指向北中天,象征中原乃地心天中;金字塔形主体展馆与灵宝黄帝陵、郑州商代小双桥遗址中的祭坛十分相像。河南博物院融民族风格、地方特点、时代神韵于一体,成就了不可争夺的中原之气。
“再也不怕文物被盗了,这样的设计,就是江洋大盗进得来,也休想出去。在向公众开放前,我们专家组试过,你这厢刚拿出香烟想抽,那边广播就吆喝你了,你无论藏在哪个角落,都休想逃过电子眼的监视。”周到说。
“对职工抽烟的惩罚,河南博物院也许创造了个河南之最。”丁福利副院长说,“这儿没有警告、罚款这一说,只要发现抽烟,立即开除。”
一切都在追求完美。《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基本陈列本来是想从史前一直延续到明清的,但专家说“虎头蛇尾”,所以这个陈列到宋元戛然而止。
“博物馆是幸存下来的文物的最后归宿”。而一座真正的博物馆往往要历经百年积淀,没有一定量的馆藏,没有著名的镇馆之宝,从传统角度看,不能称之为博物馆,可以说“上百年才可能造就一座真正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经70多年的积累,馆藏文物达10多万件,文物精品多多,如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彩陶、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
在河南博物院的展品中,有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用鹤鸟肢骨所制的骨笛,长20厘米、口径1厘米,一侧钻有7个形音孔,每孔间距基本相等,其中在6孔与7孔之间靠近7孔处另钻一调音小孔。贾湖骨笛的出土,改写了中国古代音乐史。
但谁能吹响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难道它被发掘出土,再次和世人见面的方式,就应该是静静地躺在玻璃柜的灯光下,连同它飘逝的音乐,永远沉睡不醒?
“把古乐复活,让现代人和古代对话。”作为文物陈列与博物馆功能的一种延伸与探索,2000年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等策划组建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
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它有两个八度的音域,并且音域内半音阶齐全。这意味着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中原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的乐曲。”李宏说,“这种实践,让我们清楚了贾湖骨笛在音乐文化中所具有的意义。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七音阶甚至变化音级,而与之同时期的其他旋律乐器却处于三声以内的音域范围,而七音阶的产生,无疑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我们的实践,强烈冲击了曾经认定的传统音乐以五声为主干的观点,也让我们折服于史前先民那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不只是复活了贾湖骨笛,现在复活的音乐文物还有打击乐器(编钟、鼓)、吹管乐器(埙、石排箫)、丝弦乐器(瑟、筝)等,它们保持了传统音乐中“八音”的奇特配置,并从古代乐谱中整理编配了有着浓厚中原特色的古曲,演奏人员的服饰和发型也来源于出土的文物。“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科学严肃的课题,每一步探索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每一种复原都连接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李宏说。
在音乐文物复原与研究的基础上,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艺术团将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融会在一起,用传统文化因素创造出一个“逝去的存在”,它的这种形象化、立体化的博物馆陈列形式,“在全国开了先河”。
如今的河南博物院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但辉煌的背后却有着75年的艰辛跋涉。明天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开封,回眸河南博物院由简陋走向现代、由初创走向辉煌的历程。
请看河南博物院系列之二《于动荡处化传奇身》。
20世纪30年代,河南博物馆就曾得到这样的赞誉: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从价值而论,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但这“第二之位置”犹如流星在空中闪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博物馆的文物大都被运至重庆保存,1949年这批文物又大都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而河南博物馆存留于开封的铜器、铁器,在日本占领开封后,又大都下落不明。
历经如此浩劫,至解放前夕,河南博物馆已元气大伤,这个20世纪30年代的文物大馆,几乎走到了名存实亡的边缘。
开封三胜街似乎并不是一条“与时俱进”着的街道,许是“历史的负担”——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馆曾几易其名,本文一般情况下采用现名河南博物院,有时也用河南博物馆等)在三胜街曾经有过的辉煌把它压迫得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在开封这个把东京梦华、都市喧嚣、小城故事与乡镇风貌“烩”在一块儿的奇特城市,三胜街体现的乡镇色彩浓厚得难以化开。“三胜街就在前面,不能行车,你只好走着去找三胜街上的河南博物馆(旧址)了。”出租车司机用手指指三胜街的方向,对记者说。
站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时间坐标上,记者很难想象眼前这充斥着菜摊子、小卖部等的三胜街,就是旧照片上那干净而宽敞,栏杆把门、石狮子把门、军人把门,唯恐生出什么是非来的河南博物院的所在。
行走在三胜街上,费了好大工夫,记者才打听到“新貌换旧颜”的河南博物院的旧址——门前是卖瓜子和水果的地摊,进了院子,穿过泥泞的黄土路,记者看到原来的河南博物院展厅已经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空间,改造成为家属院,而在这儿见缝插针地盖起的歪歪斜斜的平房,更渲染着它的零乱,很像一个不怎么样的都市村庄。
“博物馆被分成了家属区和办公区两部分,这儿也就是博物院展厅部分,住的是开封市文化系统的部分职工,而博物院文物仓库被开封市豫剧团占着,要进去看的话,得绕道后街。”住在这里的刘先生说。
记者绕了一圈,始知开封河南博物馆的“宏大规模”——虽不及现今位于郑州农业路上的河南博物院,但与郑州紫荆山的河南省博物馆旧址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开封市豫剧团看门的,是一个正在洗衣服的老人,而看门的一条黄狗,很不友好地狂吠着,极力想挣脱枷锁扑向记者。说明来意后,老人说:“团里的人都下乡演出了,里面没人,你要进去看就去看吧!”
昔日的文物仓库是今日开封市豫剧团的办公与排演之所,看起来是个很美的欧式建筑,高高大大的,但却受了中国四合院建筑的影响,有个很大的天井。几乎所有的屋内都空荡荡的,看不到任何东西。楼道内的地板是木质的,踩上去咯吱之声连绵不绝。
在连绵不绝的咯吱声中,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李宏说:“要谈河南博物院,得先说新郑的郑公大墓,‘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1927年创办河南博物院的目的,就是安顿1923年在新郑出土的郑公大墓的青铜器。”
看来话还得从新郑县绅李锐发现郑公大墓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