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应天”斯文天未丧(书院寻踪)

2013/8/1 16:48:24 点击数: 【字体:

 

    多年以后,回忆起与应天书院的相会,依然令我唏嘘不已。

    那是一次计划外的探访,不期而遇。外出办事,在商丘小住时,要不是友人提醒,我甚至都没想起这里有过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书院。当地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但说起它的神情,就像言及邻家在外打工的小二子,透着陌生和漠然的熟知:“有什么看头?” 不过我还是决定看看,毕竟,它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而且一度是四大书院之首。

    但我真没想到应天书院已如此凋敝了,以至于车在书院门口停下时,我一时都回不过神来。一片庄稼地里,突兀立着一个仿古建筑群的院落,大门口空寂无人,空旷平整的门前,被附近的农家居民利用了晒着粮食。沿甬道穿过仿古新楼,后院几乎是废墟和荒野,称之为残垣断壁,并不过分。完全无法想象“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果然是似水流年韶光贱,千古江山转头空。

    站在夕阳里,眼前是一片杂乱荒废的衰草乱木,身后是一片装古仿旧的新建筑。脑海中便幻化出千年来的光阴荏苒,兴衰荣辱。在五代十国的天下大乱中,有个叫杨悫的读书人,在此地办了所小小的私立学校,南都学舍。他得到了当地军政人物的支持,又慢慢培养出了一个好学生做妹夫和接班人。等那个叫戚同文的学生接手学舍时,大宋已经平定了天下,开始大开科举、文治天下。南都学舍曾经创下过“七榜五十六”人及第的纪录,学子们“不远千里”“皆归之”,热闹一时。

    就在戚同文过世、学舍渐渐衰落的时候,另一个历史机会来了。宋真宗将宋州改名为应天府,随后升为“南京”,定为“陪都”,马上有人愿意拿出钱来扩建150间学舍,收集千余卷图书,而学舍的负责人适时地将学舍捐给官府,不仅成功实现了从私办到国立的转正,而且受到了皇上的嘉赏。南都学舍更名为睢阳书院,后又由宋真宗御赐匾额“应天府书院”,定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闻名于世的应天书院从此诞生了。

    因为有朝廷拨的学田维持运转,不收学费,四面八方贫寒有志的学子纷至沓来,其中有一个因为不接受母亲改嫁而离家出走的穷孩子,后来高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经在书院里划粥而食,后来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励志楷模。他见证并证实了书院的显盛一时和炙手可热。

    时光的演进铺陈落到眼前的景象,明晃晃的阳光下,空空落落的建筑,人迹罕至的院落,就像一个布景,充满了不真实感。事实上,应天书院的好景并不长,随着两帝蒙尘,它毁于战乱。此后在明嘉靖时重修,不久张居正即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清乾隆年间再建,再毁。

    多年后,我又去过一趟商丘,地方政府已经在书院的旧址上再度修复重建。占地50余亩,构建起状元桥、崇圣殿、至圣先师纪念堂、范文正公纪念堂等。但似乎更像一座公园,仿古建筑,草木水榭,作为书院文化标记的,是挂着的匾额和几尊古人雕塑。相对于现代仿古建筑,我宁愿保持心中那个空旷寂静、凋敝荒凉的印象。

    后来听说,在一个流行的网络游戏里面,有个“应天书院”,每天爆满,得要很多的“能量储备”才能进去。我不免想,那些为了虚拟“应天书院”而疯狂攒分的年轻人,有几个去过或者想去真的应天书院?又有几个知道应天书院在中国的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到底意味着什么?

    应天书院曾被历史遗弃,如今被重修总是好事,虽然有些商业旅游的味道。不过,行文至此,我倒并不伤感,我们遗落了宋代书院,却有了现代大学,终究是天不丧斯文,而且斯文也应时而动。我还记得范仲淹读书时写的《睢阳学舍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吹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原标题:“应天”斯文天未丧(书院寻踪)】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1-12-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