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千年应天书院

2013/8/1 16:44:23 点击数: 【字体:

 

    商丘古城城湖,水平如镜,涟漪轻漾,让人领略到平素的宁静与舒缓。三面环水的千年应天书院,就被这优美而绵长的韵味包围着。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南京书院。在北宋时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嵩山的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因其起源早,规模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而居“四大书院”之首。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学校教育形式,是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的书院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称作“精舍”或“精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但那时书院规模较小,任务还相当单纯,主要承担着国家图书馆的功能。进入宋代以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官府的重视,书院较为兴盛。史载,仅北宋时期就有规模建制的书院38所,其中最为著名、成就最高、名人辈出的就是包括应天书院在内的“四大书院”。

    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到破坏、庠生失教,中原地区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商丘虞城有一位名叫杨悫的学者,他热心教育事业,聚徒讲学,创办“南都学舍”,旨在振兴教育。受到归德将军赵直的支持。南都学舍成立后,建有藏书楼,办学成绩显著,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名儒戚同文便是其中的一位。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继续执教。戚同文为楚丘人,从小双孤,寄养在祖母的娘家。他聪慧过人,苦读经书,后被杨悫收养,杨悫并把其妹许嫁于他。戚同文继承杨悫的教育事业后,仍受到赵直将军的支持。由于戚同文学问渊博,精通五经,执教有方,使得私学声名鹊起,四方学子负笈茹辛,“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由于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当年2月就开科考试,此书院就出进士8人。其后,书院人才辈出,名扬四海,有“七榜五十六”的美称。可以说,正是杨悫、戚同文早年的聚徒讲学,开启了宋州兴教重学的风气,它不仅为北宋培养了一批人才,更为应天书院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宋史》云:“北宋兴学,始于商丘。”

    宋真宗即位后,宋州升为应天府。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学生,对老师聚徒讲学的情景十分怀念,于是“以金300万”,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学旧舍建屋150间。邀请戚同文之孙戚顺宾主持书院。戚顺宾继承祖业,办学勤勉,“制为学规,课试讲肄,莫不有法”,“博延生徒,讲习甚盛”,使得书院声名远播。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曹诚将所建学舍和书籍全部入官,受到真宗皇帝嘉许,下诏表彰,并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当年3月20日(农历2月24日),一块金光闪闪的宋真宗皇帝御赐的院额送抵应天府学舍。从此,这所书院影响日增,成为北宋初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1028年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任应天府留守,给应天府的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他看到北宋王朝表面上是太平盛世,但实际危机四伏,人才匮乏。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培养人才。晏殊到应天府上任后,就立即着手发展应天府的教育。邀请硕学名儒王洙和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到书院讲学授课。并聘范仲淹为书院主持。在此之前,范仲淹曾在应天书院苦读5年,对应天书院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模式。由于范仲淹、王洙等人的努力,应天书院又一次得到振兴。从大中祥符以后的20余年间,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应天书院成为北宋一大知名学府。

    到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应天书院改为学府,正式编入官学系列。官府又拨给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这时的应天府学更加兴旺,为宋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宋史》中记载的进士有30人,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其中有代表性的官至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天下奇才张方平,名臣兼学者赵概,教育家戚纶和王砺、王洙父子,文学家王晓臣等一大批名臣文士。

    一个时代的文化乃至教育的发展,总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分不开,宋代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天书院的辉煌乃至名噪一时,恰恰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使原本兴盛的应天书院受到重创。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中原沦陷。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书院遂毁于兵火。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和文庙,但规模大减。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转机。嘉靖十年(1531年),巡按御史蔡叆将王侑建的社学改为“应天书院”。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继承范仲淹的治学兴学精神,建成范文正公讲院,公事之余,亲自执书讲学,培养了许多封建社会杰出的人才,如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户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叶廷桂、大学士宋权等。

    明灭清立。顺治八年(1651年),重新恢复范文正公讲院,侯方域撰有《重修书院碑记》。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府闵子奇又修书院,请来名师执教。康熙二十年,知县赵申桥将义学扩建,题名为“应天书院”。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变法维新风气的兴起,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在应天书院、范文正公讲院的基础上,建立了“归德府中学堂”,从此,“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如今,应天书院静静地矗立在归德古城南湖湖畔,庄严巍峨,沉稳厚重。它历经千年沧桑,用并不伟岸的身躯,为众多寒门学子搭建了求知受教育的平台,使他们在这里得到文化的启迪,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传承者,甚至步入治国安邦的行列。对于北宋政权的巩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天书院用千年不衰的墨香和书韵,给商丘这片古老的热土以不朽的文化熏染和文明浸润,留下绵绵不断、令人心动的文化思绪,堪称中华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田启礼)【原标题:千年应天书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2012-03-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