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北宋的应天府书院

2013/8/1 16:42:26 点击数: 【字体:


    北宋时代,书院勃兴,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今江西庐山)、岳麓(今湖南长沙)、嵩阳(今河南登封)、应天(今河南商丘)四个,号称四大书院。这些书院里,官府都赐有儒家的“经传”,藏书丰富,堪称各地的文化中心。

    河南商丘,是宋太祖赵匡胤曾任归德节度使的地方。在北宋时,初名宋州,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为南京,与首都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合称四京,居于陪都地位。

    当时的商丘,紧邻汴河,交通发达,隋唐五代以来,商旅辐辏,“实一方之都会”。唐末五代之时,由于藩镇割据,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经济文化均遭重大破坏。一些不乐于仕进的知识分子,往往隐居山林,或者潜迹民间,聚徒讲学,以备来日之用。这就是当时书院兴起的历史条件之一。当时的书院多设在风景幽雅的名山之中,而唯独应天书院却设立在繁华的闹市里。

    应天书院的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当时邑人杨悫“乐为教育”,曾聚徒讲学,受到了将军赵直的支持,从而使这所私塾学校日益发展起来。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戚同文,家富而好学,即拜杨悫为师。开始,杨授以《礼记》,戚每日读一卷,并能熟记。不到一年戚就读完了五经,学业大有长进。戚同文的好学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师,杨悫即将其妹嫁与同文为妻。从此以后,戚同文学习更加勤奋刻苦。竟至“累年不解带”。

    在后晋末年大乱之时,戚同文虽不愿出世为官,但对国家前途却非常关心,他就是在这时取“书同文”之义,改名同文的。他希望国家统一,平时的学业也以此为奋斗目标。杨悫死后,戚同文继承了老师的事业,同样得到将军赵直的支持。赵“为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由于戚同文及众人的努力,“远近学者皆归之”,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为了选拔人才,实行了开科取士。这时,戚同文所办的学校人才辈出,前后百余名学生,科举中第者竟达五、六十人之多,其中的宗度、许骧、陈象舆、袁象先、郭成范、王砺、腾渉等,“皆践台阁”,成了其中的佼佼者。许骧的父亲许唐,目不识丁,原家蓟州,后晋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后,乃携带家资南下,经商于汴、洛之间,闻戚同文办学有方,遂定居楚丘,送子入学,甚至“罄家产”而在所不惜。许骧在老师的亲切教诲下,13岁便“能属文、善词赋”,后官至兵部侍郎。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出自这所学校。青年时期的范仲淹,家境贫寒,求学之志甚坚,在应天“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在学习期间,以颜回自比,胸怀壮志,克服许多困难,奋发学习,终于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戚同文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他所创办的学校一度中断。至真宗大中祥符初,又出现一位热心办学的人,才使应天的文化教育再度昌盛起来。

    真宗即位初,应天府民曹诚,家境雄厚,藏书丰富,慨然有复同文旧学之志。他出资300万,招募匠人,在同文“旧学之地,造书舍”,为屋150间,聚书 1500卷,“博诞生徒,讲习甚盛”。曹诚的复学工作,由于得到了戚同文后人的大力支持,所以才顺利完成。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曹诚愿以学舍入官,并请令戚同文之孙戚舜主之。他的请求通过应天府得以上呈宋廷。真宗看到奏报中的学样“学纶画一”,大为嘉叹,“面可其奏”;并使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预政事陈尧佐“题其榜”,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从此,这所书院取得了官学的地位,由应天府幕职官直接“提举”,并署曹诚为书院助教。

    作为宋代地方官来说,应天书院与曲阜的文宣王(孔子)庙建立较早,所以,宋人曾说:“州郡置学始此”。

    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应天知府李及上言:“本府书院,甚有学徒,自建都(指改名南京)以来,文物尤盛,欲望量于发解进士元额之外,乞添解三人”。他的请求得到宋廷准可,说明增添书院发解进士名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宋廷又准许应天书院“置讲授官一员”,使官府对书院的控制又有所加强。

    此后,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晏殊为应天知府,大力聘请名师任教,在他的推荐下,经宋廷批准,以王洙为书院说书。王洙博学多才,“自六经、史记、百氏书,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官、算法、训诂文字,无所不学,学必通达,如其专家”。因此,“一时名贤臣贤士,皆称慕之,其名声著天下”。宋人称王洙是“素有文行,其明经术”,可以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封建教育家。他为应天书院贡献了力量,并经京东转运使推荐,从这里出任国子监直讲。

    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给学田10倾,充作学校经费。此时,晏殊又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商丘)的范仲淹入学,“以教生徒”。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此时,但虽身在校,而以天下为己任,曾向仁宗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去冗僭,慎选举,抚将帅,凡万余言”。可以说,范仲淹后来的政革思想,在这里已初步形成了。晏殊在写给宋廷的《举范仲淹状》里,称范 “独守贫素儒者之行,实有可称”,要求宋廷加以重用。不久,范仲淹即为密阁校理,而后步步升迁。由于范仲淹对应天学校作出贡献以及他的巨大政治影响,宋、元、明、清诸代,商丘一直保留他当年在书院的讲堂,后人并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以资纪念。

    由于应天书院及府学聘请公师,整饬校风,“于是乎,人乐公教,复邹鲁之盛;士为声诗,登周召之美”,俨然为中州一大学府,可与昔日孔孟讲学之邹鲁比美了。大约在大中祥符以后的二十余年间,应天书院的学生,“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又为宋廷输送了大批人材。后人曾说:“宋晏公殊留守南京,兴学校,延范仲淹为师,教授诸生,故天下兴学,自公倡之”。北宋中期以后,各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与应天书院的影响不无关系。

    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廷又将南京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其地位更高于一般地方学校,而与东京、西京(洛阳)的国子监,相互映辉。当神宗熙宁变法之际,这里亦实行“三舍法”,改革学校制度。

    哲宗时,曾肇知应天府。肇为大文学家曾巩之幼弟,“自少自学,博览经传,为文温润有法”。此时之南京,官员上任罢任,往来频繁,知府“宴劳无虚日”。但曾肇不屑于做这些繁忙的迎送应酬事务,乃积公帑之余,大兴学校,亲加训导,养成人才为多。由此可见,这里教育事业历北宋一代而不衰,正是由于官僚重视、民间热心、内行经办、公师训导的结果。

    总而言之,商丘在北宋一代,学校由私学到官学,从书院而升为府学,再由府学升为国子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他的发展中,戚同文、曹诚、晏殊、范仲淹、曾肇等人都作了贡献,遂使这所学校人才济济,影响于全国,在宋代的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宋人将应天书院列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其实,它的影响之大、坚持时间之长,都是其他地方的书院及学校所不及的。

    编者按:

    商丘的民间故事伴随历史从远古走来,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但始终蕴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彰显出特有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是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的自然流传。

    民间文化遗产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是民族历史和民族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而且是风土人情的艺术结晶。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报从本期开始陆续推出商丘民间故事精选以飨读者。(周宝珠)【原标题:北宋的应天府书院】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睢阳网 2012-03-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