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黄河数毁禅寺,白云舒卷千载”系列之一 河患致名寺屡建屡

2013/7/30 15:35:16 点击数: 【字体:


 

    商丘人对黄河的情感是复杂的,很多历史事件都与黄河扯在一起。它带给豫东人的,更多是苦痛。

  这条在历史上出尽风头的大河,以恣肆无忌的秉性,引无数英雄折腰。以至于两汉唐宋,首都都建在或迁到黄河流域。得中原者得天下,强者能挟黄河自重,才觉得是快意人生。

  “中唐以后黄河河患日甚,唐末五代及北宋河患主要发生在河北、鲁北地区,金元之后河患移到豫东、鲁西南地区,明清时又祸及豫东、淮北平原。两三千年里,黄淮海平原上除了永定河水系外,大多为黄河所侵夺。尼罗河泛滥后,留下的是五谷丰登的沃土;黄河泛滥后,留下的却是寸草不生的黄沙……”学者如是说。以至于豫东平原上,找不到像样的古建筑,千年古刹白云寺亦没有逃离这种劫数。

  白云寺,坐落于商丘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尹店乡白云寺村,“地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唐贞观元年高僧杰安初创,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清康熙年间达到鼎盛。”民权县白云禅寺管理处副主任田芳女士说。

  2008年10月20日,记者去白云寺前,先看到翻拍的“清康熙年间白云禅寺绢图”,所绘正是其鼎盛时期容颜。绢图之上,白云禅寺正门面南,由前门向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斋院、山门殿、过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藏经楼等主体建筑,东西配有东西大悲楼、伽蓝殿、罗汉殿、祖师殿、地藏殿,其他建筑有客堂、上客堂、五观堂、法堂、东西方丈寮、云水寮、点作寮、退居寮、车马寮、大寮,还筑有戒坛……建筑总数800余间,寺院东部为塔林,庭院松苍柏翠,竹篁修茂,香雾袅袅。透过绢图,我似乎听到了钟鼓远播,诵经声振如潮起潮落。

  “当时寺院占地546亩,僧众1250余人,庙田20余顷,管辖周围数十里内50余座小庙。”田芳女士说。

  当记者抵达白云寺村时,看到的是朱红围墙圈起50余亩地的一个方正寺院,飞檐翘壁隐现于葱茏绿意之中,结构整体布局无寒薄之相。但较之清康熙时代,早不可同日而语。

  黄河数致寺之殇

  未进白云寺,先见寺周有些土坑,这是村里人为垒墙建房取土所致,深达数米的土坑内,偶然能发现唐代陶瓷碎片和唐之后残碑断碣。村里人犁地时,还会发现一些瓦片、陶罐、钵盂等,年代不详,隐约勾勒出其自唐开始的久远历史。

  我绕着白云寺朱红围墙转一圈,热热闹闹的村落把它包了起来,庙门前,还在修路。一踏进高高的庙门槛,却有清寂之意扑面。僧众本不多,还有三个跟方丈印法出门了,庙里,黄衣僧寥寥数人。

  妙林师父陪我在庙里闲走,他不善言词,很简单地告诉我,寺被黄河毁过多次。

  据寺志记载,唐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高僧杰安在此建观音堂,隶属于开封府襄邑(今睢县)。14年之后,黄河决魏、怀、卫、郑等数州,观音堂罹患。水灾两年后,高僧一明重建观音堂,改观音堂为白云寺。后又更名白云禅寺,初具规模。

  到了宋崇宁年间,香火渐盛。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即1288年,河决开封,大水淹寺,寺院冲毁一半。这是寺院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灾难。

  明洪武年间,寺容得到重整,寺院建筑100余间。但当时黄河改道南迁,离白云禅寺仅10余公里,大水淹寺“不过一袋烟的工夫”。从明成化四年(1468年)到崇祯四年(1631年)的160余年中,黄河多次决堤南下,夺淮入海,白云禅寺在这百年中,屡遭水淹,一直处在半荒废或荒废状态。僧侣们望河兴叹,却又不甘舍弃。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众信徒从河北保定延请佛定大和尚主持寺务,他致力于寺院复兴,将其推向历史上最繁盛时期。

  从“清康熙年间白云禅寺绢图”上,我们能够看到,山门斋堂院外有通往睢州(今睢县)的大道,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寺后有土山数座,整座寺院沿土山南坡修建,从前门进入,层层递进,当人们迈上第二进的高台院落,回望前门、山门时,更感大气不凡。

  或许是高估了寺后土山的抵御能力,或许是低估了黄河的威力,佛定大和尚的杰作,到了清嘉庆年间便被洪流毁灭。现在与寺相距仅数里的茅草河,凹陷河床里林梢几乎与岸平齐,这就是黄河泛滥主流流经之处。现在看它,仍能设想当年黄河泛滥之肆虐。

  1798年,河决高小集,睢州城垣被毁。1813年河决睢州坝,1819年河决断堤头。每次河患,白云禅寺都近在中流,境遇之惨,可想而知。

  寺院之劫,不止于天灾,还有人祸。清咸丰三年(1853年)农历五月,太平军万余骑将千佛阁和东西廊房烧为灰烬。民国冯玉祥主政河南时,派人把御赐铜锅和八柜藏经中的四柜拉到开封,僧侣驱散,庙产充公。“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砸碎石碑100余块,扒掉80余间房屋,将建材用于修建学校,之后学校重修又扒了90余间房屋。幸存房舍被供销社、信用社、食品站等单位占用,寺内文物经书焚烧一空。

  “此白云非彼白云”

  白云自由不羁,孤高邈远,既是隐士寄托幽怀对象,也可看作隐士自我象征。南朝时,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帝萧道成有诏问他“山中何所有?”他做诗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白云从此与隐者结下不解之缘。

  唐代王维诗境中,飘着缕缕白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何等无挂无碍。“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人生不得意,都为南山白云化解。

  唐代诗僧皎然的《溪云》,更写出白云别种意蕴:“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皎然道出云即我、我即云的“云与我同”的玄机。

  也许因“白云”中有道不尽的禅意,我在网上搜索,发现全国白云寺很多,可见这是个“常规”命名。就在商丘归德故城里,还有一座明代白云寺遗址,已没啥东西留存,倒还有诗流传:“碧水映招堤,相过碧草齐。殿头巢鹳雀,松顶挂虹霓。竹密难窥户,花开自作蹊。高人能习静,为借白云栖。”写诗的叫陈履中,是“南明四公子”中宜兴人陈贞慧的孙子,大作家侯方域的外孙,诗写得恬淡平和,最后点题,还是着落在“白云”二字上。

  大概全国所有的白云寺,都会扯出一些与白云有关的传说,民权白云寺也不例外。

  白云寺初名观音堂,来历玄乎,说是唐初贞观元年,睢州城西北方向出“海市蜃楼”,半空中出现一莲花座,观音打坐其上,之后高僧杰安就在这一带找到个大土丘,左临濉水,右靠汴水,他认为是福地,募捐建寺名观音堂。到了唐开元年间,高僧一明主持寺务,他对观音堂大力扩建。但时值盛夏,工程进展缓慢。一明面南焚香祷告,希望有白云遮日,方便干活。果然,文殊菩萨在工地上空撑起法伞变幻成舒卷白云,工地上凉爽宜人,工程如期完工。

  在妙林师父的导引下,记者从山门一进进看起。

  白云寺坐北朝南,现存主要建筑有韦驮殿、罗汉殿、大雄宝殿、养心殿、禅堂、厢房等60余间,多为清光绪年间圣级和尚重建。

  规模较大寺院通常有三道门,中间大门叫空门,左为无相门,右为无作门,也称解脱门。“清康熙年间白云禅寺山门在今白云寺村南,距今寺址约400米,‘文化大革命’前还有断石残砖。如今山门,是1994年新造的仿古建筑。”田芳女士说。

  寺院新建山门东侧,是天王殿,又称韦驮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屋顶,灰筒瓦脊,脊头高耸云卷,雕饰精美。内部结构建造多有独到之处。其殿临街,是寺院第一座佛殿。

  韦驮殿北行是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比康熙年间观音殿规模略小。殿内为九架梁结构,内置八根大柱,覆盆式青石柱基。与天王殿相比,它宽阔明朗,殿宇轩敞。

  进入大殿,正中是一尊玉雕观音像,这是1993年由僧人从缅甸请回,高1.65米,重1000多公斤,为缅甸雪花玉所雕,玉观音面容安详,眼眸微启一线,流光婉转,脸上微露笑意,而其无所不在的爱流泻无遗。玉质近瓷,我遗憾其光芒略显冷硬。妙林师父讲,“其实观音的脸,已和请来时不太一样了。”“怎么个不一样法?”“比原来温润得多,更像中国人了。”

  大殿东间设置一千手千眼观音像,“是由整块紫檀雕刻而成,颇为珍贵。”妙林师父说。

  观音殿再向北,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建筑群主体建筑,它建在1.5米高的月台上,台基前展,形成较宽的殿前平台。大殿门额上是赵朴初先生题匾: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脊饰浮雕,为行龙与莲花。檐角有斗拱承托,使殿檐逸出,殿前抱廊,立四根廊柱。大殿东侧屋山已有倾斜,成危房。平时锁闭。

  我进入大殿,看到正中是释迦牟尼巨型塑像,阿难与迦叶分立两旁,东厢是药师佛,西厢是阿弥陀佛。殿内还有一口明朝大铁钟,锈迹斑驳,古意盎然。

  寺内佛乐曾名动一时

  佛乐指佛事仪赞乐曲和宣传佛经的乐曲,或谓由天竺传入,隋唐五代开始流行,北宋之后开封大相国寺一直是中州佛乐的中心。但很少有人知道,白云寺佛乐也曾名动一时。

  白云寺佛乐之名,我在2004年偶然获知。当时我做“音乐河南”系列,在开封大相国寺巧遇该寺佛乐团86岁乐僧隆江法师,他就来自白云寺。残冬腊月漫天飞雪中,大相国寺禅房内,隆江法师为我演奏了筹、筚篥、笙,佛乐魅力,一曲难忘。

  翻阅《白云禅寺纪事》,与隆江相关的记载有两条:

  民间二十九年(1940年)春,日军从商丘去开封,路过白云禅寺,日军司令官田中上将命沙弥隆江(白云寺村人,俗名孙洪德)取下佛定活佛画像带走。

  1957年4月,白云禅寺乐队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荣获二等奖。筹乐演奏者隆江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隆江曾告诉我,他是在开封马道街看到相国寺里乐僧们吹奏乐器,听得入了迷,出了家。当时才6岁,还没方桌高。隆江曾是白云寺村人,就近到白云寺出了家,当时白云寺是大相国寺的下院。

  隆江法师说,白云寺原来规模老大了,僧侣八百多人。原来有佛乐,笙、管、笛、筹,啥都有,后来死的死、走的走,活着的也拿不起来了(即老得演不成了)。他就到了大相国寺,还培养了新的乐僧。

  据妙林师父讲,由于白云寺的影响,白云寺村有一些民间艺人会吹筹。我试图找村里艺人聊聊,说是“都在外头演出”。村里老人知道隆江之名,说“村里人吹筹都是跟他学的”。

  在白云寺内,我又想起4年前大相国寺内隆江法师的吹奏,他吹筹有箫之哀婉、笛之悠扬。他吹奏锡管筚篥犀利奔放,大相国寺佛乐如今在全国佛教界已颇具影响。而没有了佛乐的白云寺,一时间显得更寂寞了。【原标题:“黄河数毁禅寺,白云舒卷千载”系列之一 河患致名寺屡建屡】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08-11-14 作者:盛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