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是一位忠孝、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
关于木兰故里,报刊杂志报道的有:《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许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骆铎的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4年12月10日《文汇报》陈洪深的文章说:“黄冈县有木兰山……因而有说是黄州人,也有人说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人。”1985年2月5日,新华社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6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历史不同,归属不同。
上述报道的6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4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现在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8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但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销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家世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塑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等,改“昭烈”为“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记载了木兰的故里、功勋等,进一步晓谕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经历代翻修,这已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代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记载与虞城碑记载略同。
如明代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戍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代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军,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多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了明确记载。清代刘澎年的《三十二三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时《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这些记载在基本事实上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就说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早有定论。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
4.省、府、县三级志书,均有相同的记载。
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时《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羸,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宫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冢。”
5.《木兰辞》中有3处说明木兰故里应是营廓这个地方。
(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士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说黄州有个花木兰,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她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明示木兰故里在营廓: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她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而“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而“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再说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处黑山。(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指的是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自然会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
6.木兰故里在营廓,早已为大家所共识。
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省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先生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花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根据最多!《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
至于木兰故里其他说,有的只凭一个传说,有的物在前,人在后,有的在黄河的大北边等,都是牵强附会,站不住脚的。
一是黄陂说。
(一说)“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山。” 因而有人说木兰是黄州人,完全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老书就驳倒了如此谎言,如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黄陂县北六十里,旧木兰县,取此为名。”明嘉靖《黄陂志》也载:“木兰山,在县北七十里……传产木兰,隋曾以此山名为木兰县,故有木兰将军亦因此名,其墓即在此山以后……”这两处都说是因为有了木兰山,才取名为木兰县的,黄陂人说木兰为唐初人,就是说在有木兰之前许多年,早就有了木兰山,与木兰是无涉的。
(二说)清代《黄陂县志》的记载最清楚。请看清康熙《黄陂志》说:“木兰,本县朱氏女,生于唐初……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冢犹在木兰山下”等。假如黄陂真有这位“代父西征”的将军,应当说她不是我们要论证的戍守河北、征战燕山的木兰将军。略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从黄陂“代父西征”,只能是越陕西、过甘肃,或到达青海,或去四川北部“征战”,是到不了燕山的。既然不去燕山,就用不着跨黄河、越黑山了。有的说,“西征”、“北征”可能是笔下误,其实不然,《黄州府志》、《明一统志》说到此事时,都是记载的“代父西征者”,而不会层层志书都“笔下误”。
(三说)“有杜牧诗为证。”黄陂说是杜牧到木兰山的木兰庙时所写。其实在哪里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内容。他的这首诗早已在虞城木兰祠碑林刻着,其诗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大家看,字里行间并没有说起木兰故里的事,仅凭此诗怎能证明其故里是黄州呢?
二是陕西说。
(1)陕西说“木兰姓花,延安有万花山”。木兰姓花,是通过戏剧、电影渲染造成的,而不是历史。自宋元以来争论最早的是宋州魏姓与黄州朱姓之争,从未见那里说她姓过花。但到明代戏剧家徐渭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本之后,木兰就开始姓花了。《木兰辞》中木兰本无姓氏,可是作为戏剧人物,是要交代身世的,没姓不行。徐渭明白木兰得名于木兰花,于是移花为姓,女子冠以花字,形象更美。这是戏剧、小说作者常用的手法。于是在此剧中,木兰就开始姓花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配合抗日救国运动,又将此剧改编为京剧《木兰从军》进行演出。解放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运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又把京剧《木兰从军》移植为豫剧,剧名直呼《花木兰》,常香玉带该剧赴朝慰问,回来后又到全国各地公演,影响更大。之后又拍成电影《花木兰》,在各地公演,一时风靡全国。
(2)说“有花木兰之墓碑出土”。在人们普遍误认为木兰姓花不姓魏的情况下,有人就报道“花木兰之墓碑出土”这道新闻。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又说“延安文联的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以此证明花木兰故乡就在此处。这则报道看后实在令人费解。且问,那块“长满苍苔”的碑石,是山名朝代、谁人立的?内容如何?未详。如果上书“花木兰之墓”字样,最早也早不过明嘉靖之前,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徐渭的“雌木兰从军”剧。即使有这通碑,也不能证明花木兰故里就在此处。因为比此碑早二百年的元代碑,至今依然在虞城营廓屹立着,并且木兰的故里、姓氏、英迹都记载得一清二楚。那块晚二百年的碑石又能说明什么呢?
三是魏都说。
魏县在河北的邯郸南,在黄河大北边,那里如果有一位木兰代父从军,也不需要过黄河,否则,她就要向中原征伐去了。
四是河北完县说。
《完县志》记得清楚,那里是木兰之父驻戍的地方,并明确指出木兰魏氏,亳州人(即今虞城人),并没有说木兰是完县人。(马俊华)【原标题: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已有 0 条跟帖 |
用户名: 注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