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黄河千年石窟搬迁记(2)

2014/1/6 10:45:23 点击数: 【字体:

    
    陈进良找了两辆35吨的吊车,一起起吊1号石窟这个“巨无霸”;有了铁笼的束缚,它很顺利地上了岸。

    石窟新家选址之争
   
    被吊上来的石窟,将被搬运到它们的新家——新安县铁门镇的千唐志斋,这是民国元老张钫的旧居,因收藏历代碑刻而闻名。
   
    运输方案早已制订出来,由于当时的道路并不好,恐怕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陈进良计划将车内铺上沙子,让大卸七块的石窟舒舒服服地“躺”在上面;装车时,他发现附近的采石场有大堆的石头粉末,这正好可以用上。
   
    装好车,麻烦来了。这麻烦不是技术的原因,而是当地的村民,他们组织了数百人,将运输车团团围住,年迈的老人躺在车前,死活不让车走。
   
    其实早在起吊石窟时,他们就开始成群结队地来到现场,除烧香祭拜之外,他们还要求石窟留在当地;在起吊的时候,甚至有年轻人坐在石块上进行阻止,时任新安县文管所所长的董书林怕年轻人一不小心跌落黄河,还专门租了船只等待救援。
   
    村民们的阻止,体现了他们对石窟新家选址的争议。早在之前的研讨会上,就有不同的主张:来自洛阳的专家主张将西沃石窟搬迁到龙门石窟,可以和龙门石窟一起向世人展示。但这遭到了反对,因为在龙门石窟面前,西沃石窟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并不起眼。
   
    董书林主张将石窟搬迁到新安县城的慕容山上,单独划出一块五六十亩的土地,将来可以发展旅游,但因为面临拆迁及资金问题,被否定了。
   
    还有一种主张,就像埃及阿布辛贝勒神殿一样,就近安置在石窟附近不会被小浪底水库淹没的山上,这符合石窟原来所处的环境,将更有意义。
   
    但省文物局最终否定了以上方案,他们不主张另辟新地,设立新的单位,这样不但花费高,还不太好管理,而千唐志斋有完善的管理体系,里面也有跟石刻有关的石碑,环境相合。
   
    这种决定,没有说服当地村民,他们最终将石窟连同运输车一起扣押到西沃乡政府,并锁上了乡政府的大门。
   
    陈进良等人和石窟一起,在乡政府院内待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在各方的协调下,他们才和石窟一起离开西沃乡政府,到达千唐志斋。

    石窟复原很完美
   
     在进入千唐志斋时,还有个小插曲,由于大门的限制,大的石块难以进入,石窟在门外“躺”了几个月之后,才得以进入,开始复原。
   
    复原时面临着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其一就是面向问题,西沃石窟在青要山上时,面向是朝着北来的黄河水,但根据千唐志斋内的房屋布局,陈进良他们将之调整为面向南方。
   
    其二是东区立佛浮雕与西区的摩崖浮雕及石窟的距离是20米,在复原时是否还需要这么长的距离?由于千唐志斋预留给石窟的面积有限,他们只好将二者连在了一起。
   
    论证好复原思路,正式的修复开始,工作人员先砌筑了一座基台,然后将石块放到基台上进行拼接。
   
    相比切割和起吊,在陈进良看来,修复拼接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切的石块比较大,只需要将它们拼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唯一的技术就是,需要尽量消除拼合处的缝隙。他们将块体间的切缝用环氧水泥封牢,再一点点地把表面抹平,几乎跟原貌相同,如果不细心查看的话,很难看出中间曾经切割过。
   
    为了保持石窟的稳定性,专家还对石窟的背面进行了技术处理,他们用毛石将其背部、顶部和左右两侧进行了包砌,使各个块体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其外形也成为一个自然的小山头,增强了自然效果。
   
    为配合石窟上的牛鼻形孔等黄河古栈道遗迹,在基台处理上还设置了一处细节,就是在砌筑基台时,特制了7根水泥挑梁,目的是营造石窟下临古栈道、面对黄河的氛围。“复原很完美,但这个细节并不理想,那种氛围并不明显。”10多年后,陈进良自我评价道。□首席记者 李长需/文记者 闫善良 实习生 司新利/图【原标题:黄河千年石窟搬迁记】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09-12-1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千年西沃石窟“搬到”博物馆内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