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村战鼓舞的表演队伍可大可小,可在大型广场表演,也可在庭院、街道、田间、地头表演,适应各类不同的庆典活动,目前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安阳县志》记载,古代作战时打了胜仗,为鼓舞士气,往往击鼓庆贺,形成了战鼓舞的雏形。相传距今1000多年前,吕村的福胜寺修建竣工时,曾用仿制的战鼓为“开光”仪式擂鼓庆贺。家家户户齐擂战鼓,随鼓起舞,场面壮观,取名“福胜鼓”。《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明末清初,清军入关,闯王起义军失利,陷入困境,一路向南撤退,过漳河来到吕村。清军追至漳河北岸,突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只好在此安营扎寨。当地百姓为了掩护起义军,齐心合力连夜赶制大鼓,收集各家各户的小鼓。待水位下降,清军准备渡河时,突然鼓声齐鸣,喊声震天,厮杀声响成一片。清军败退,李闯王率军渡河追杀清军,大获全胜。从此,福胜鼓改名得胜鼓。逢年过节,香火庙会,人们击鼓庆娱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吕村战鼓舞。吕村一带流传的顺口溜“喝了吕村水,男人谁都会打几槌”,说明吕村战鼓舞在男人中的普及程度。
吕村战鼓舞代代相传,久演不衰,一直深受群众喜爱。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吕村战鼓舞曾参加河南省第四、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均获得一等奖。九十年代初,由于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或经商,村里培训了一批在家妇女参加到战鼓舞队列中。为了烘托气氛,又增设了1.5米宽的大鼓9面,创新了大鼓打击和表演方法。小鼓表演中较多的前后对打,变成前后左右对打和四人对打,增加了对角换位的队形变化,使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吕村战鼓舞文化内涵丰富,音乐节奏紧凑,动作刚健粗犷,表现阵容强大,队形变化多样,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催人奋进。表演时四个鼓手一组,也可有多个组合成庞大表演阵容。有小鼓领舞,配合大铙、大锣、大镲、小镲、扣镲、尖子号等铜器,时而金鼓齐鸣,时而轮番对奏,烘托出热烈紧张的气氛。队形时而是“狮子滚绣球”,时而变成“霸王鞭”,时而又是“凤凰展翅”。舞姿步伐,有形似马队的马步、对打、侧打;有形似步兵的左右弓步对打。歇步侧打形似战刀的鼓槌击法,有单槌对击,有双槌对击,有单槌双槌交替击打等。吕村战鼓舞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刻画了古代武士卫国杀敌驰骋疆场的壮观场景。队员服装是打衣形式,男黄女红。背上靠旗三面,则似古代武士背后防箭护具。
战鼓舞的音乐分为四段,主要由六大部分16个鼓点组成。
第一部分的音乐是召集马步将官,称为“聚将鼓”点。第二部分的音乐旨在清点人数,称为“三点卯”点。第三部分的音乐是为了整齐队伍,称为 “排兵布阵”点。步兵布阵有长蛇阵、方格阵、太极阵;骑兵布阵有八卦阵、相对并列长蛇阵、霸王双鞭阵。第四部分的音乐表现二虎相斗的场面,称为“两军厮杀”点。步兵厮杀代表步兵面对面,左右互相打击进行厮杀;狮子滚绣球代表步兵在方格阵中追逐打击的场景;大鼓表演采用跳步、跑步、蹦步等步伐,形似敌对双方围绕土堆、柴垛等障碍物相互追逐打击。马队撕杀的凤凰单展翅、双展翅代表敌我双方厮杀动作;霸王鞭转占领两厢点,形似骑兵与正面、侧面之敌厮杀。
第五部分叫“穷追猛打”点,表现敌人作垂死挣扎无还击之力,而我方将士前后左右追杀敌人的场面。第六部分“普天同庆”点的鼓点稍快,形似战役结束,相互介绍杀敌过程,最后鼓手以弓步亮势结束,把以征战形式的战鼓舞艺术表演得淋漓尽致。
吕村战鼓舞是集音乐、舞蹈、对打为一体的征战舞蹈,再现了古代战争两军厮杀的场景,对研究中国古代舞蹈,尤其是征战舞蹈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独特的乐器和音乐及结构,对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有参考价值;表演主题明确,尚武精神贯穿始终,对增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有着积极作用;战鼓舞风格独特,在伴随着传承的同时,广为流传的精彩故事对研究地方风土人情具有积极作用。【原标题:安阳吕村战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