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话让25岁的陈占武气愤,他也进行了毫不客气的回敬,但静下心来一想,日本人说的不无道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已造成包括陈村大鼓在内的多个民俗的衰微。父辈们渐老的身躯和兄弟们做活时不安分的眼神,让他害怕,陈家大鼓会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成为绝响。
一个孤独舞者的叹息
作为陈家三兄弟后辈中的老大,25岁的陈占武对陈家鼓厂的未来有着更多的考虑和担心。
在陈村采访,我们听说到这样一件事,2002年,日本人第一次来陈村买鼓,面对简陋鼓厂里生产出来的精致大鼓,面对陈家兄弟精湛的做鼓技艺,日本人赞叹不已,更让他们佩服甚至惊奇的是中国人的做鼓方法,“你们咋是用一块快木板拼呢?”。
日本也是个用鼓大国,做鼓的历史也颇为久远,但一向精明的日本人,传统的做鼓方法有点可笑甚至不可思议,他们不是拼鼓,而是挖鼓。需要做多大的鼓,就锯多大的木段,而后用工具在锯好的木段里一点一点地挖,掏空中间,剩下四周。这种方法,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费时费力,一点不慎,木段就会被挖断挖裂,日本人自己都承认,用挖鼓法,成功率比较低。
日本人是给本国的幼儿园买鼓的,他们告诉陈占武,在日本,传统鼓是幼儿园必备的教学用具,每个幼儿园都开有关于传统鼓的专门课程。
自豪的日本人说:“我们是发达国家,但却没有丢失传统,而你们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却在逐渐消失,等到你们发达了,不定这鼓就没了,到时候,日本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用鼓之国了。”
陈占武实在是受不了日本人的嚣张,他大声地反驳“我们一个河南省的用鼓量就比你们日本整个国家都多,你牛啥来?”
虽然如此,但陈占武内心里,还是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见解,传统的丢失在与日俱增,陈家大鼓的前途呢?他眼前确是一片迷芒。
陈家占地半亩的鼓厂,是十几年前从本村一户外出人家租用的宅基地。而以前,他们的祖先都是在自家的小院里,农闲时候鼓捣鼓捣。
这个半亩大小鼓厂实在简陋,几个石棉瓦棚,几台电动机具,十几个半成品鼓,一堆堆大大小小的木料,地上满是木屑和灰尘,乍一看,你认为它是个废品收购站也不为过。
1997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曾到陈家鼓厂采访,当时所见,就是我们眼前上文所述,5年之后,2002年,《走遍中国》再次来到陈村,看到鼓厂依然如上文所述,摄制人员感慨万分。
是啊,这么多年了,陈家兄弟就没有想过将鼓厂做大做强?咋没想过?非陈家兄弟也曾做过尝试,但没人指点,没人帮助,没人扶持。除了他们,没人对鼓厂感兴趣。而他们 ,几个初中都没读完的农民,就是绞尽脑汁,又能有什么高招呢?客观和主观的种种原因,让他们茫然四顾却无所适从,最后,只好退却收步。
还是在给北京送“中华第一鼓”不久,陈占武再次进京送鼓,这次是给中国扶贫协会送的扶贫鼓,用于贫困山区的文化事业。作为对陈家义举的感激和回报,临走前,扶贫协会送给陈占武一台电脑,并请网络公司免费给陈家鼓厂作了个网站,希望现代科技能帮助鼓厂发展壮大。网站建立之初,还真起了作用,全国各地咨询看货的不少,但最后买鼓的却不多,巨额的运费和托运的艰难让他们不得不忍痛放手。到了这几年,随着网络公司开始各种各样的收费和陈家的付不起费用,网站已基本不再起作用。
原材料在节节上涨,比如鼓皮,以前人家杀牛,牛皮全不当回事,随手一扔也就完了,陈家人过去,也不过象征性地掏俩钱,一大张皮就拿回家了。现在不行了,市场经济下,人都变精明了,一张牛皮,不给个好价钱是买不回来的。
成本增高了,但陈家鼓的价格,却是十几年没变了,兄弟们解释,现在买鼓的大都是农村人,村里成立个什么社,乡亲们对钱买器具,掏得都是血汗钱,你好意思要高价吗?你能要高价吗?价高了人家不买。
日本幼儿园里都是传统鼓,中国的幼儿园呢?中国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大学甚至工厂企业呢?你哪能见到传统鼓的影子,有的尽是洋鼓洋号。
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销路并不宽畅,一年劳累所得,与付出远远不成正比。更可怕的是,陈家兄弟在渐渐变老,而做鼓,是壮年男人才能承受的重体力活。父辈们快干不动了,后辈们呢,心思也都没在这上面,陈家三兄弟四个男性后代,四个都有驾照,其中一个已经外出给人开车,其余三个呢?在等待机会,机会一到,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跳出鼓厂,到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去遨游。
陈占武说,当年他从学校回到鼓厂的时候,是怀着一番壮志的,要把祖传的制鼓业发展壮大,但现实给了他大大的一闷棍。他的妻子已经不止一次地劝他改行,哪怕是外出打工,只是作为四兄弟中的老大,责任和使命感让他苦撑到现在。“但要遇到更适合更赚钱的活”,陈占武说,“我同样也会离开鼓厂的,我得养家糊口啊。”
真要到那时侯,我们所能听到的,也许只有陈村大鼓,这个孤独舞者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原标题:陈村大鼓 :一个孤独舞者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