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信阳茶与鸡公山

2012/6/27 9:09:32 点击数: 【字体:


    信阳毛尖名扬中外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价,“淮南茶,光州(今信阳一带)上……”,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惊叹“淮南茶信阳第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加上经过千年演变而形成的独特采制工艺,孕育出了信阳毛尖百年品质。信阳毛尖以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成为信阳的“金名片”,屡获国内外殊荣。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份在日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茶叶节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信阳选送的21个茶样,在世界219个茶样中全部获奖,夺得最高金奖6个,金奖10个,银奖5个,其中最高金奖和金奖总数分别占该奖项总数的三分之一,得到日本媒体的广泛宣传和高度赞誉;2008年3月,五云茶叶集团“龙潭”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在2008中国(澳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的“龙潭”牌信阳毛尖等13家茶企业产品入选最受港澳茶客欢迎的中国茶品牌。

    茶产业提升信阳形象
       
    茶产业是信阳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信阳茶产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茶产业也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成为信阳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板块。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120万亩,开采面积75万亩;2008年茶叶产量2200万公斤,总产值16.8亿元,茶叶综合产值达22.6亿元;全市现有各类茶场1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近600家,达到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300余家,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450多户,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6家;全市茶叶注册商标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6个;茶叶集贸市场100多个,茶馆茶楼近200家;行业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建立茶叶产业协会8个,茶叶专业合作社41家;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2008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达22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市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信阳开始举办“中国信阳茶叶节”,至今已举办过17届,其宗旨是:“茶节搭台,经贸唱戏”。前17届茶文化节期间,实现现货交易金额近百亿元,签约经贸项目一千多项,项目投资总额进500亿元。这些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为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充足的后劲。其后,茶叶节又升华为“中国信阳茶文化节”,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贸活动,使信阳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近年来,随着对外形象的不断提升,信阳连续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中国创业之城”,又被河南省批准为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鸡公山的开发建设,成立了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省、市两级均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着力将鸡公山打造成为国际论坛基地和世界一流景区。即将举行的第18届“中国信阳茶文化节”升华为“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将举办中国鸡公山国际茶业论坛。这必将会对信阳毛尖走向国际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力推动信阳茶的进一步规模化、精细化和产业化。

    鸡公山:信阳毛尖发源地

  茶传入豫南,始于东周,兴于唐宋,衰于明清。信阳茶亦称豫毛峰、信阳毛尖,信阳毛尖特质形成始于唐朝前。由于信阳茶深受人民喜爱,20世纪初,李家寨人甘周清、王子谟、彭清阁等于1903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聘请茶师指导,引进优良茶种,改进炒茶技艺,到民国初年又陆续成立了七个茶社,统称八大茶社,把经过改进的信阳茶命名为信阳毛尖,1915年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夺取金奖,名扬世界。在巴拿马获金奖的信阳毛尖,其优秀品位是鸡公山古茶质的延续。

  茶于西周入豫,已有3000余年历史;东周入淮,亦有2700余年。而后,扩及到信阳西部和光山等地。据史载:茶入淮后,首先在豫南鸡公山区种植,这就使鸡公山成为信阳毛尖的发源地,其根据为:

  1、《唐地理志》载:“义阳(信阳古称)土贡品有茶”。

  2、信阳县志特点出:“柳林大茶沟、小茶沟,尚有唐宋遗株。”(1949年前,李家寨为柳林所辖,故称)。

  3、陆羽著《茶经》指出:义阳茶在义阳南山区。茶圣陆羽考察淮南茶区,首先考察此区,即义阳郡钟山县,并在所著《茶经》中注明,义阳茶,即钟山茶,仅次于光州茶,为二等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交通条件所限,陆羽使用竟陵(今湖北天门)司马崔国辅送他的白颅乌犁作为代步和驮行李工具,只能选择走官马驿道,鸡公山区自古有两条驿道经过,一条从湖北自武胜关经观音河驿站向西(后改为向北),一条从湖北经白沙关、大茶沟,两条驿道南在湖北孝子店附近汇合,北在李家寨汇合。陆羽北上淮南茶区考察,首先从义阳郡钟山县开始是必然的。唐代义阳郡领义阳、钟山和罗山三县,钟山县应在义阳与罗山交界以南的山区,即鸡公山、灵山一带。

  4、宋苏东坡称:“淮南茶,信阳第一”。

  5、鸡公山北侧山沟以植茶驰名,以茶地为地名印入中国地图,如: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大茶沟口、茶冲口、茶坊、茶坡、茶山等。大、中、小茶沟为鸡公山北侧的三条横沟。其沟长分别为8、5、4公里。大茶沟与鸡公山大东沟相连,内有旗杆石、大滴水等景点。鸡公山古老茶区约有34华里之长。茶树多分布于海拔300—500米之间。中茶沟西端出口称茶冲口,从李家寨南侧进入大茶沟的叉道口,称为大茶沟口。

  6、鸡公山区野茶丛生。每逢清明至谷雨时节,山民野户,攀崖爬壁,采摘野茶,其品位甚优。

  特别指出的是:在大小滴水之间,现在仍生长着“唐宋遗株”,旗杆村的村民每年春季都要爬崖攀树采摘,其收采量约为40斤。当地山民称之为“神仙茶”或“三棱茶”,泉水煮沸浸泡而饮,甘甜可口,醒脑提神,消疲祛疾。据当地居民称,具体棵数不祥,能产40斤春茶,至少也有百余棵茶树。树高4—5米,直径15—20公分。目前已查明的最大株古茶树根部周长88.8厘米,直径28.3厘米,树高约4.2米,冠幅6米×4米,海拨700米,坡度约85度。

  2009年6月,河南省林科院院长朱延林教授和河南省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专家钱世江对最大株古茶树进行生长锥取样,经软化处理后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测定树龄约400-500年。由于生长锥取样有偏差(约2mm),未到达髓心,树龄测定不准确。但这一结论的价值,在于初步断定了鸡公山古茶树的生长年代大概在明朝末年,即1500年至1600年间。

  史载:“明末,茶税过重,又遭匪劫,遂斩伐殆尽”。历史上,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长毛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均在鸡公山区活动过。明末,苛捐兵祸,茶税过重,茶农破落,茶树惨遭斩伐,茶道衰败,这是历史事实。关于茶的著述多见于元代以前,如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国史补》、宋代《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均把信阳茶列为名茶。鸡公山区的茶业兴衰,代表着豫南茶区的发展态势,从这一点出发,与其说县志记载的豫南茶史,不如说是鸡公山茶区的兴衰史。现时生长在大茶沟中的古茶树应该是唐宋遗株,是劫后余生的结果,正好与树龄鉴定的结论相吻合,同时也正好与民间有关鸡公山口唇茶的传说相互印证,从而具有科研上、历史上和文化上的多重意义。

    鸡公山茶:质地独特绿茶珍品

  产在鸡公山地区的称鸡公山云雾茶、云中龙凤,系毛尖中的精品。茶适应于丘陵和山区,历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鸡公山地处南北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346.9毫米。此山区古为原始森林,年深日久的枯枝烂叶,积累了丰厚的腐殖土层。加之,云雾缭绕,土肥水足,光照适度,是生产优质茶的先决条件。东周入淮,初期,在寺院和官马驿站零星种植,度过了漫长的悠悠岁月,经过选种、栽植、优化,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逐步形成“细、圆、光、直、多白毫,清香味浓,汤色碧绿”的独特品位,而成为土贡品载入史册。鸡公山系南北交通要冲,官马驿道路经该区,且临汉水,茶区就在驿道两侧,便于种植和运输。列入土贡品后,茶场逐步改为官办,直接生产经营,通过驿站,迅速运送京城。鸡公山区的大、中、小茶沟,即是官办茶区。官办茶场是供皇宫和贵族享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出现专业茶农,产茶大幅度增加,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成为人民大众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内容之一,从而演变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当今,绿茶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无公害饮料。作为绿茶珍品,信阳毛尖已饮誉海内外,鸡公山茶由于气候凉寒,采摘期短,质优量少,品质独特,成为信阳毛尖的精品,受到国内外茶叶专家和好评和市场的高度推崇。(原标题:信阳茶与鸡公山)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10-04-2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