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正是柞蚕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河南省最大的一化柞蚕生产示范村--南召县皇后乡王村,只见满山满岭的柞墩上金色的蚕宝宝与翠绿的柞木叶交相辉映,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座生机勃勃的“生态工厂”。村支书王家留兴奋地告诉记者:“柞蚕养殖投入与产出比为1:9,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深受山区群众欢迎的致富项目。”如今,在南召县象王村这样的柞蚕养殖专业村还有262个。
南召境内柞坡资源丰富,养蚕历史悠久,是全国19个柞蚕生产基地县之一和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近年来,南召县委、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一化柞蚕养殖作为发展生态农业、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膨胀规模、强化管理、拉长链条、集约经营,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
膨胀规模。南召把一化柞蚕列入全县优先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和八大特色产品,制定《南召县蚕业发展五年纲要》,集全县之力突出发展这一优势产业。他们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把荒山和柞坡交给群众来经营,鼓励他们放胆放手发展柞蚕养殖。使柞蚕业逐渐由过去随意、粗放经营向有组织、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发展。如今,“吃饭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已成为山区群众的共识。在此基础上,这个县还利用冬季农建、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天然林改造和荒山点橡植柞工程,通过开展留桩放拐、点橡补墩、保持水土、肥坡旺柞、禁止柞坡开荒等措施,加大对柞坡的建设与保护,使可开发蚕坡面积逐年增加。止目前,我县共有可开发利用柞坡105万亩占河南省的53%,茧产量占全省的68%,有“召半省”之称。全县16个乡镇338个行政村中有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年产鲜茧350万公斤,实现效益3500万元,如果把柞叶采摘、柞枝综合利用和丝绸及其深加工全部计算在内,蚕业经济的综合效益高达5.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2000年,南召一化柞蚕因其规模大、质量优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
科技支撑。为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蚕种流入市场,这个县的蚕业主管部门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种源管理体系,并采取集中抽样、集中检验、统一处理的办法,加大对全县30多个种源厂的监督与管理,使全县蚕农真正用上“优良种”、“放心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由43个单位、168名个人组成的南召县蚕业协会,使蚕业管理逐步走上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良性运行轨道,彻底改变了过去制种盲目、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市场混乱的局面。通过实施“种子放心工程”,让蚕农先领种,收获后付款,使制种场与蚕农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使种场与蚕相互受益,更使南召的蚕种优良率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
为加大科技兴蚕力度,这个县以河南省云阳蚕种试验场和3个县内制种场为技术依托,组织有关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培育出25个优质柞蚕种物在全县推广普及。同时,他们还发挥蚕业局人才集中的优势,坚持常年开展送技术、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局内6名高级农艺师带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写教材,发放资料,把柞蚕养殖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并组建县、乡、村、组四级技术覆盖网络,使全县75%以上的养蚕户成为养蚕技术明白人。四棵树乡蚕农贺秋里笑咪咪地说:“去年我养了5斤籽,在制种厂技术员老张的帮助下,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难题我都学会了,两个月下来还净赚1万多块哩”。
拉长链条。2003年,南召一化柞蚕、茧、丝(绵)、绸通过国家原产地注册登记,这意味着南召一化柞蚕及其制品取得了通向WTO110个成员国市场的“通行证”。以此为契机,围绕柞蚕的茧、丝、蛹、绢、绸等不同产品,这个县以培育“农家号”龙头企业为目的,拉长产业链条,全方位开发这一优势品牌。他们吸引各种社会闲散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组建了南召豫丰蚕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纬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发出“佰年情”蚕丝被、“阿房宫”蚕丝被及其制品、“经纬丝绸”、“龙祥针织”、“丹霞丝毯”、“五香蚕蛹”等一大批名牌产品,使蚕农的产品直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完成了由初级农业向创汇农业的转变。仅今年第一季度,我县经纬纺织有限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者:赵澜波)(原标题:南召:一化柞蚕撑起一片金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