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又名山芋肉、药枣、实枣儿、枣皮、肉枣等,系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实,去核后即为名贵药材山芋肉。果药入药,为收敛性补血剂及强壮剂;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茱萸具有补肾壮肝、固精理气,滋阴壮阳,治腰痛,祛风寒等独特功效。
西峡县是《中华药典》认定的全国最佳山茱萸适生区。目前,西峡县山茱萸总面积达1.47万公顷,挂果8700公顷,年产量180万公斤,占全国山茱萸年总产量的60%以上、占河南山茱萸年总产量的一大半;西峡山茱萸的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并且山茱萸的材质和药效都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西峡县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全国唯一的“山茱萸之乡”。
中国山茱萸之乡
5月初,记者来到河南省西峡县太平镇,无论是在老百姓的院前房后还是在沟边路旁,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山茱萸。虽然不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但缀满枝头的山茱萸也格外诱人。在山沟深处,一位老汉对上前搭话的记者说:“山茱萸可是个好东西,前些年,最高一斤能卖100多块钱,给山里人造福了。”
据西峡县质监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西峡的山茱萸具有色红、肉厚、个大、柔软、油润和药味浓等特点,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西峡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山茱萸生产基地,素有“山茱萸之乡”的美称。
如今,山茱萸已成为西峡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拳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仅此一项可占到20%以上。
在西峡县二郎坪乡栗坪村,记者了解到,村里现有365户人家,林地5万亩,其中山茱萸1万多亩。村党支部书记汪金星对记者说:“全村人均林地几十亩,可人均耕地只有二分,单靠种粮的话连吃饭都成问题。自从种了山茱萸,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
记者来到太坪镇回龙寺村,这里是西峡山茱萸的核心主产区。在当地山茱萸经销商蔡春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片平整且相对开阔的滩地,蔡春光介绍说:“这一片群山环抱、海拔高、植被好、无污染、温差大,是优质山茱萸的主产地,所产山茱萸皮薄肉厚、红中泛黑,其熊果酸和马钱苷含量极高,其价格一般高于其他产地3~5元。”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中药产业属于种植业,其经济效益既受气候影响,也受市场左右。过去几年“过山车”般的价格变化,和“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行情留给药农无限的感慨。
山茱萸商品最初主要来源于河南、浙江等省的野生资源。70年代以来,国家对山茱萸产区进行了扶植,大面积人工种植成功,1983年全国产量达到80万公斤,比1970年上升2.5倍。
但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其用量也大幅上升。市场价格从20~30元涨至60元/斤,到1988~1989年的200元以上,再到近两年的20多元,市场大起大落的变化让农民“很受伤”。
据了解,山茱萸应用主要有制药投料、医院配方、外贸出口及民间浸制药酒四个方面。其中以制药生产用量最大,约150万公斤左右,全国年总需求量约200万公斤。
山茱萸的加工也获得快速发展。西峡养生殿酒业有限公司以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中国养生系列保健酒,走俏日本市场。而山茱萸在西峡做大做强,离不开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宛西制药)这个全国中药制药50强企业。以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已成为驰名品牌,年销售额达3亿元,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
记者在西峡二郎坪乡栗坪村看到一个院子旁竖着高大的标志牌:宛西制药山茱萸基地,后了解到,这是宛西制药设在村子里的工作站。公司负责人李明黎说,从1998年开始,宛西制药公司在二郎坪等5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与近10万户农民签订了30年的收购合同,对每户发放“山茱萸种植产量登记卡”,有多少收多少,丰年不降价,歉收的年份还要给农民一定的补贴。
除了价格以外,最让农户揪心的事莫过于山茱萸的产量不高。“宛西制药在村里建立种植基地后,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山茱萸年产量比以前提高了20%至30%,收购价格也稳定下来。”汪金星介绍。
宛西制药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栗坪村建立了全国首批GAP中药材生产基地。记者随后在宛西制药公司仓库内看到,每一批中药材都有完整的身份登记资料,通过系统跟踪管理,可以从每一袋药材追踪到每一家农户、每一棵树。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李明黎说,“宛西制药公司设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至少给每户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西峡县目前有20多万农民靠种植中药材致富,通过基地建设,宛西制药公司也成为受益者,不仅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而且药品品质也有了保障。”
目前,在被称为“天然药库”的南阳,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达200万亩,以宛西制药公司为龙头的中医药加工企业年产值已近20亿元,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35%。(记者 姬万里)(原标题:大山里的摇钱树——西峡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