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鄢陵县委书记 张海涛
鄢陵县委副书记 楚 雷
鄢陵县委群工部长 白红超
鄢陵县花卉办主任 张文科
鄢陵县林业局长 王 磊
背景: 9月21日,第九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在鄢陵县举行。鄢陵是我国著名的花木之乡,近些年花卉苗木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花卉种植面积已达58万亩,品种2400余个,专业村122个,总产值30亿元。面对这喜人的景象,鄢陵县委、县政府仍然心存忧患,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在原有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取得新的跨越。为了解该县的有关思路,“谈话”专刊特邀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谈谈鄢陵县花木产业当前的发展状况,谈谈进一步开拓创新的主要举措,以及从实践中获得哪些认识,等等。
鄢陵缘何被称为“中国花木之乡”
记者:鄢陵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和“中国花木之乡”。对这样的久负盛名之地,请简单介绍一下当前的发展状况?
张海涛:目前,鄢陵花卉苗木种植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生产乡镇由传统的4个乡镇普及到全县的12个乡镇,专业村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122个,种植的品种由原来的400多个发展到2400多个,花卉企业由1959年的1家国营园艺场发展到各级各类企业73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人,花木总面积58万亩,总产值达到30亿元。花木生产已形成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产品,品种、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种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需求,产品行销全国,在河南绿化市场的占有率已达85%,在西北、东北、华北等地占有率达45%,在全国绿化工程的市场占有率达15%。
记者:鄢陵花木的显著特色是什么?
楚雷:鄢陵花卉栽培技艺在全国花木业内有深远的影响。鄢陵在明代即有相当发达的花卉栽培业,数百年来,花农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园艺技术。如鄢陵花工创造的“盖头皮法”嫁接技术,不但提高了嫁接成活率,还促使苗木生长旺盛。如蜡梅和桧柏艺术造型技艺、桧柏的泥浆扦插法等都是独创。特别是“矾肥水”的使用,可使柑橘等一些北方较难培养的喜酸性土壤的花木得以叶茂花繁。这一方法具有人工土壤酸化、防治生理黄化、防治土壤病虫害等综合作用,在国内外未有先例。这一方法为我国西北、华北碱土地区进行酸性土花木栽培、繁殖、引种、驯化开辟了道路。
王磊:蜡梅是鄢陵花卉品牌的典型代表。它先花后叶,在深冬开放,花期长、色泽艳、香味宜人,深受人们喜爱,清代就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鄢陵桧柏造型也是鄢陵花卉的特色产品。鄢陵桧柏适应性强、耐修剪、株型优美。鄢陵的桧柏造型1999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获得大奖。
记者:据了解,鄢陵县花木产业的良性发展,地理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个地理优势是什么?
张文科:鄢陵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阳光充足,泉甘土肥,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经鄢陵驯化培育后的苗木在我国“三北”地区成活率很高。除此之外,我们发展花木产业还有良好的传统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生产规模宏大、技术精湛、品种资源丰富,在全国花木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鄢陵花木产业正在“二次创业”
记者:面对花木市场的激烈竞争,鄢陵很好地保持了花木产业领先地位,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海涛:为了保持鄢陵花木产业的领先地位,县委县政府2007年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推进花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努力促进花木产业更新和二次升级。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建设摆上突出位置,精心进行谋划,倾全县之力,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2007年8月开始规划建设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决定用3至5年时间建成。该园区规划面积10万亩,涉及安陵、马坊、柏梁、陈化店四个乡镇的42个行政村。目前,已有北京九洲、上海花都、安徽经天、浙江萧山园林、甘肃酒泉园林、郑州鑫地等97家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6.9亿元,落实花木种植面积6.3万余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项目18个,500亩以上的30多个,县外企业近80家。该园的建设对鄢陵县来说,是一次花木产业升级,一次完善,一次“填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同时加大了科技投入。
记者:加大科技投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文科:近年来,鄢陵县为了提高花卉生产的科技含量,先后与中国农大、河南农大、中国林科院、河南林科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了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了技术顾问团,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咨询。我们建立了中原地区最先进的花卉组织培养中心,使鄢陵花卉科研在全国高科技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该中心已经完成了对蜡梅、樱花、食用仙人掌、三倍体毛白杨等近40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其中蜡梅的组培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了国家“863计划”。还承担了国家和本省的许多重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记者:建设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这么大面积大规模地进行,没有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不可想象的。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张海涛:该项建设涉及面广,事关群众利益,如何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实现和谐建设,这是县委、县政府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
在园区建设中,规划、流转、建设、经营、管理都是重要因素。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流转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最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可以说是园区建设中最为困难的一环。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如何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成为刚启动时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白红超: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干部深入群众中,多同群众算得失账、算收入账、算利益账,消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土地流转没有成熟模式的情况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先由农户与村委会逐一签订土地流转委托书,再由村委会统一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这样一来,企业与农户“零接触”,减少了中间的摩擦环节,做到了企业放心、群众顺心,有序流转、稳妥流转、和谐流转。目前,园区已经顺利实现土地流转面积6.3万亩。
土地流转以后,年轻人可以外出务工,年龄稍微大的可以到园区打工。务工不离家,收入也增加了,比一家一户种地划算。入驻园区的企业还以村组为单位,将经过培训的农民转为花木工人,签订了常年劳务合同,收入更稳定了。
“一花引得百花发”的带动效应
记者:鄢陵县花木产业的发展,对全县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海涛:拉动经济增长的表现主要是,花木产业优化了全县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并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已经吸纳本地18万农村劳动力,还季节性地拉动了周边县市的农村劳动力就业。2008年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00元,几乎是全县平均水平的2倍。
白红超:随着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花农、花工、花商群体形成并逐步扩大。现在全县花木产业从业人员18万多人,其中花农16.9万人,花工6800人,花商4800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乡土技术人才,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艺精湛。其中一些人受聘于各大机关、企业,备受青睐。他们无形地宣传了鄢陵花木,推销了鄢陵花木,使鄢陵花木逐步进入机关、企业的各个角落。
王磊:花木产业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项目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本地的城镇化水平。鄢陵以50多万亩花木为依托,大大拉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去年实现旅游年综合收入2亿多元。同时,花木产业也带动了交通运输、劳务输出、苗木包装、花械花具、花肥花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
张文科: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许多种植大户在延伸服务上动脑筋。他们抓住全国范围城市绿化、退耕还林的大好时机,不仅提供花卉苗木产品,而且承包承建绿化工程,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提供设计、管护等服务。
记者:鄢陵花木产业的长足发展,对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都有哪些促进作用?
张海涛:近几年,鄢陵县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来抓,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例如已经初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和“村村通宽带网络”的覆盖目标。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例如机耕面积达到9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达99%。在社会保障方面,例如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已经达100%,参保率达94%。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例如已建沼气池2.8万口,已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方面,例如电气化程度的明显提高,等等。
关键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鄢陵花木产业能够做大做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走过了一个艰难的探索历程。从认识层面上,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吧?
张海涛: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很重要的体会。这些年来,我们县历任领导班子都达成共识,看准了的就要一任接一任不停地干下去,绝不能朝令夕改。我们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执行过程中可以视客观情况变化适当微调,但大方向大格局始终不变。由于工作非常有连续性,稳定性强,使得产业能量得以很好积聚,得以做大做强。
楚雷:当今,传统的一家一户花木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花木产业发展需求。要想发展现代花木产业,首先就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就必须要求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鄢陵县把园区建设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在没有适合的模式可资借鉴的情况下,鄢陵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完成了6.3万亩土地的规模流转任务。在土地流转中,县里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确保群众转地不失业、转地不失利。
白红超:在园区建设方面,不仅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做工作,入驻园区的企业同样也在做工作。企业在发展中也树立了这样的观念:群众不支持,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企民关系不和谐,企业就不好干、干不好。入驻园区的泽域花木有限公司把他们租赁土地涉及的两个村60岁以上群众的生日都记下来,每逢过生日的时候就给这些老人发红包,每年“老人节”,还搞聚餐活动,加强了企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出资帮助务工农民加入养老保险等,解除了这些人的后顾之忧。
张海涛:企业开展的各种群众工作,客观上解决了“三农”方面的一些问题,这可以说是园区建设带来的意外收获。社会和企业帮助党委、政府解决了许多想办却没能力办的事情,不仅对整个社会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拓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王磊:园区规划伊始,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建设思路就确立了,即让花木改善生态、让生态承载旅游、让旅游激活三产,将花木生产、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探索“三农”工作的新路子。例如把园区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按照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大学制定的“打造AAAA级旅游区”的目标规划,设立了园区派出所,设置了各种旅游标示,建成了一批星级卫生间,组织一些企业建设一批景点、景区,开展农家乐星级评选活动,建立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体系,大力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实现了二者的良性互动。
张海涛: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的最终归宿还是新农村建设,通过园区建设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地方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基于这一认识,鄢陵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全县各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不仅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化卫生所、农村超市建设等,还对已安排园区涉及的乡镇进行村庄规划,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24字方针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园区建设带动了新农村建设。(本报记者 张华君 李 影/文 本报记者 刘海涛/图)(原标题:鄢陵花卉为什么这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