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正是柞蚕收获的季节。5月19日,由市农业局和本报共同主办的“体验休闲农业·走进美丽乡村”大型走基层采风活动走进南召县城郊乡东庄村万亩柞蚕示范基地,近50位市民参与此次活动,在上山看蚕的同时,了解了柞蚕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蚕乡美景喜游客
城郊乡东庄村万亩柞蚕基地距离南召县城5公里,参与活动的市民乘车到达东庄村后徒步登山进入基地,只见满山遍岭的柞墩上金色的蚕宝宝与翠绿的柞木叶交相辉映,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座生机勃勃的“生态工厂”。
面对市民关于柞蚕的各种提问,随行的基地工作人员临时当起了导游。正在大家沉浸在基地工作人员的讲解中时,一句“快往这边看”打破了现场的气氛。循声望去,只见三三两两的蚕农头顶移蚕的顶筐向人群中走来。一时间大家对蚕农头顶的顶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竞相和蚕农合影,有的甚至把顶框借来顶在自己的头上。
带着孩子来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与大自然这样亲密接触,更不用说对柞蚕生长习性和环境的了解了,她之所以带孩子参加今天的活动,就是想让孩子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柞蚕一生是奉献
“柞蚕的一生是奉献的。”随行的基地工作人员拿起树上的一只蚕向市民们介绍。
柞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蚕)、蛹和成虫(蛾)4个发育阶段。南召柞蚕从卵到蛾一年只发生一个循环,一年只养一季春蚕,所以被称为一化柞蚕。据《本草纲目》记述,柞蚕蛹入食可健身强神,入药能补气养血。柞蚕丝被国际上誉为“纤维皇后”,是高档纺织品的优质原料。
进入五龄期10多天后,柞蚕的体内几乎全是蓄积的蛋白质,这个时候,柞蚕丝腺膨胀,它们会用腹足倒抓柞枝把自己稳稳地固定在某一位置,开始吐丝筑茧,一只柞蚕的吐丝量通常为950米,吐丝的蚕呈“S”状或“8”字形摇摆,所筑的茧呈椭圆形。吐完丝的蚕终结了幼虫阶段的生命,在茧内成蛹。蚕茧可以缫丝制绸,柞蚕蛹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绿色食品,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提取有机成分,制作成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
南召养蚕始于汉
南召县蚕业局局长马全立介绍,南召柞蚕产茧量占全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之称。《宋书·符瑞志》载:“汉光武帝建武初,野茧、谷充给百姓。其后,耕蚕稍广……”这一史料说明,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距鲁山、南召不足150公里。南召地处东汉帝乡,首受其利。当时把柞蚕种茧发给百姓,提倡柞蚕生产,耕蚕相提并论,柞蚕生产已进入国家重视和人工控制阶段。
南召山区柞蚕业随着历史的变革,经久不衰。长期以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柞蚕生产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是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外向型产业,也是名特优综合农业生态经济产业,是治山、治水、养蚕、创效的典型农业生态经作模式。
柞蚕产业富农家
据市经济作物指导站站长赵群友介绍。南召县是河南省一化性柞蚕的主产地,柞蚕业是该县传统的出口创汇产业,是全国唯一的一化性柞蚕茧生产基地县。
近年来,该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一化柞蚕养殖与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群众放胆放手发展柞蚕养殖,放养一斤蚕籽可收入5000余元,柞蚕养殖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柞蚕生产投入小,见效快,效益高,饲养1公斤蚕种,只需投入700元蚕种钱,仅养56天时间,还不耽误农活,收入可达3600元,成为山区农民最好的短平快项目,而且柞蚕放养于山坡柞树上,不占用耕地,不使用农药,属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
在柞蚕养殖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柞坡上移蚕的县粮食局下岗职工勾其江,他从粮食局下岗后主动承包了750亩高效柞坡,年均放养15公斤籽,忙时雇10多名零工,两个月下来实现纯收入2.5万多元。勾其江告诉记者,像他这样自主承包柞坡的下岗工人和山区群众还有许多,他们在金灿灿的蚕宝宝身上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一片金灿灿的希望。
南召现有宜蚕柞坡121.8万亩,已开发利用105万亩,占河南省已开发利用柞坡面积200万亩的52.5%,全县16个乡镇、340个行政村,有14个乡镇262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系列产品加工和经营活动。全县一般年份放养蚕籽7500公斤,产柞蚕茧6万担,产值约1.2亿元。
产业链不断壮大
实践证明,蚕业是一项很好的龙头带动产业。马全立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天然纤维特别是蚕丝产品的需求量会逐步增加,从蚕业综合利用的发展情况看,运用生物技术开发出的饮食、保健、医药、化妆等蚕业生物制品,在市场投放已展现出喜人的前景。蚕业产品多用途的开发,必将使蚕业资源的价值倍增,蚕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近年来南召县正朝着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壮大柞蚕产业链。
为推动深加工项目的快速推进,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财政局、工商、农行、扶贫等单位为成员的柞蚕产业化领导小组,做好全县柞蚕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去年,县政府又制定了《南召县柞蚕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拟投资5.3亿元的“召蚕实业公司”已在南召县注册成立,2013年5月底前将由九龙中瑞控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建设周期一年。公司建成后将建设柞蚕精、深加工项目,实现5龄鲜蚕制粉、提取蚕丝(状)蛋白,制取壳寡糖及长效干扰素等并生产终端产品——口服液。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额1.5亿元。
另外,南召县九紫山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也转入蚕蛹虫草即北冬虫夏草的开发,预计2012年9月投产。
南召柞蚕产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几年后,将形成绢纺、制衣、寝饰、丝绵、家纺、地毯、现代生物制药、保健品等为主的蚕业深加工产品。柞蚕系列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依靠品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柞蚕产业综合效益将成倍上翻。
实践探索中前进
马全立告诉记者,南召柞蚕产业的发展困境在于,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风刮日晒从事养蚕,柞蚕业出现传承断层。另外,柞蚕种场基础设施薄弱,科研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等都制约着柞蚕业的发展。
怎样让柞蚕养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南召在进行着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该县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和绿色政绩观,加大对柞坡的保护力度,初步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柞蚕业生态保护格局。2010年,南召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县政府从2009年开始,在乡镇开展“柞蚕杯”竞赛活动,重点从领导重视程度、基地建设、生产服务、市场管理、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进行考核,“柞蚕杯”设奖金6万元,切实提高乡镇发展柞蚕产业的积极性。
为了确保蚕的品质,该县还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调种进行良种改良、异地复壮,确保种质不退化,使正常年份每公斤蚕种的产灵平均达到了300公斤以上,增长30%。2011年以来发动群众点橡补墩密植柞坡20余万亩,为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县里举办柞蚕小蚕保护育苗等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培训蚕农3000余人次,初步形成了蚕业协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县乡一体化的蚕业科技及网络,走上了集约化生产之路。(作者: 廖涛 余殿鹏)(原标题:南召:看蚕业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