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协举荐的全国农村创业优秀代表,他登上了“农高会”期间举行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与从全球选拔的7位嘉宾一道,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
把蜗牛从人人喊打的农田害虫,变成带动近4000户农民致富的法宝,许亚同和他的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已做了10年努力。被业内称为“蜗牛王”的许亚同说,他的愿望是帮更多农民兄弟实现致富梦想……
1 养殖蜗牛?听起来咋恁不“靠谱”
许亚同“倒腾”蜗牛,是从他快40岁的时候开始的。
许亚同是义马人,父母是煤矿工人。1982年,20岁的许亚同从新乡一所农业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红山乡农技站做农业技术推广,他和当地农民成天泡在一起,搞养殖厂、办种植园……
2001年,许亚同靠种植特种植物发了财。可是,他做了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不搞种植了,他要养蜗牛。
他的理由很简单:搞特种植物种植,自己挣到钱了,可对农民没啥带动作用,产生不了社会效益,这种钱不挣也罢。
当时,国内已有人在搞蜗牛养殖,但是这些人大多数只盯着养殖户的钱,通过收取加盟费或售卖种牛赚钱,在养殖户把蜗牛养成后却不管不问,甚至卷钱一走了之。
从外地学完技术回来后,许亚同开始给蜗牛养殖做宣传。他在农村集市上用纸箱支一个摊儿,扯着嗓子对人们介绍养蜗牛的好处和养法。经常是他喊得嗓子快冒烟了,也没几个人理睬。好不容易有个人凑上前来,大多也是没好气地甩给他一句:“把蜗牛当成发财的宝贝养,你是不是骗子?别搁这儿骗人了!”
2 信守承诺,宁愿自己亏不让养殖户亏
2001年夏天,孟津县麻屯镇下河村有两家“胆儿大”的农户,因过去与许亚同认识,他们每户从许亚同那里购进了200只种牛。经过4个月的饲养,蜗牛长成后,许亚同全按之前协商的价格收购了。当年,每户挣了1万多元。
虽然有了成功的例子,可让农民真正接受养蜗牛能致富的观点却不容易。
“世界上的蜗牛有2.5万多种,能食用的只有10多种。我们这个白玉蜗牛的祖宗在非洲,味道鲜美、口感独特……”除了像这样走街串巷不厌其烦进行游说外,许亚同知道,要让农户消除养蜗牛的顾虑,最切实的做法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他的牵头下,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成立,当地每个养殖农户都是协会会员,协会为每个会员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与他们签订最低保护价的养殖回收合同。许亚同承诺,养殖户引种后如果养殖失败,将免费为他们再引种,直到养殖成功。
养蜗牛的农户慢慢多了起来,2006年春天,许亚同和他的蜗牛养殖事迹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每日农经》,真正“火了一把”。
2006年8月,北京一家餐厅的顾客因生吃福寿螺造成寄生虫感染。事件被报道后,全国范围内的贝类产品全部滞销,许亚同和他的协会也没能幸免,近半年时间里,蜗牛没有卖出去一只。“福寿螺事件”也造成养殖户的恐慌,他们纷纷将蜗牛倾销到蜗牛协会。
“一定要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许亚同对协会的工作人员说。除了把自己的流动资金全部拿出来,他又向亲戚朋友借了近百万元用作产品回收款,并日夜连续生产,将回收的蜗牛加工冷藏。这一次,许亚同亏损了近60万元,但他一直觉得这是场胜利。他说:“我宁愿自己贴钱,也不能让农民吃亏!”
3 通过网络,建起北方最大的蜗牛生产基地
如今,加入新安县蜗牛产业协会并依托协会发展庭院蜗牛养殖的农户,一共有3800多户,年产蜗牛达4000吨。该协会成为目前北方最大的蜗牛生产基地。
许亚同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帮助。从2006年开始,许亚同的蜗牛协会陆续开设了“中国食用蜗牛技术交流网”,并在新浪、腾讯上开设了蜗牛微博,还建起蜗牛QQ群,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养殖户答疑解惑。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更多的农户在家门口创业,从此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可以赡养照看老人了,可以关心教育孩子了,夫妻可以共同生活并肩奋斗了……”在杨凌农高会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许亚同动情地发表演讲。台下的农民发现,他的眼里噙满泪花……(记者 邓超 见习记者 杨凤轩 文/图)(原标题:新安“蜗牛王”传经送宝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