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华民族发明并值得骄傲和推崇的进食工具。
相传大禹为中国用筷第一人,其在治理水患时都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紧迫,等兽肉刚烧开锅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发现用两根小木棍儿之类拨食的方法后,人们纷纷模仿,熟能生巧,使用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使得上下翻飞,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当然,任何传说都是经过历代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探索的创造过程,集中到一个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子的产生和筷子文明礼仪的发展,应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推衍的必然结果。
方顶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婚俗中,筷子祝福新人快生贵子;送情人的筷子,表达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的信念;送亲朋的筷子,表示贴心的关怀对方生活;送合作人的筷子,代表相互依存的协作关系;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
随着西餐文化不断渗入,媒体不断载文介绍了刀叉的使用方法及礼仪,于是许多人嚼着文字细节,学着洋人的样子,食无声、语不惊、轻轻地切、小口地品,吃得十分雅致斯文。然而,有着悠久历史蕴积了丰富内涵的东方饮食文化和筷子礼仪,已经很少有人论道,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一些正式场合的餐桌上的不雅之举,随时可见。
我们并不主张按照条条框框饮食进餐,只是觉得一些基本规矩还是不能淡忘的。饮食不仅品其味,更要享其韵。其韵,便是一种文化修养,一副尚好的吃相,也是一道风景。呈自己一份精致,给别人一份愉悦。传统饮食文化中对筷子的运用很有讲究,绝对禁忌以下使用方法:
三长两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有人会联想到棺材板的“三长两短”,被视为不吉利。
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带有指责骂人的意思,是不能允许的。
当众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传统习俗里在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
品箸留声——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响。
击盏敲盅——用筷子敲击盘碗,被看成是乞丐要饭,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
执箸巡城——旁若无人地用筷子来回在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
泪箸遗珠——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被视为严重失礼。
颠倒乾坤——将筷子颠倒使用,是被人看不起的,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不顾脸面。
定海神针——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会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不行的。
交叉十字——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会被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
落地惊神——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迷信说法是,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也是不被允许的。
以上所述筷子的种种忌讳,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理所应当注意的,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的华夏子孙,通过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能够让人们领悟到那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原标题: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