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要喝陈、茶要饮新”,又是一年采茶时,清明过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进入了采摘高峰期。
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味浓、汤色绿”等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多年位居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3位。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2007年日本世界绿茶大会荣膺最高金奖。
茶叶经济
说信阳毛尖茶,不能不提浉河区,其占整个信阳毛尖产量的30%。
记者从信阳市浉河区茶叶办获悉,截至2012年底,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52.3万亩,开采面积43万亩,年产干茶2.2万吨,产值50.6亿元。茶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涉茶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位。
毛尖中的精品当属明前茶,明前茶的采摘集中在清明节前,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但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明前茶珍贵,信阳的明前茶更甚。
信阳市浉河港镇国强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国强告诉记者:“明前茶是最早采摘的,因为数量非常少,价格非常高,今年的明前茶最少卖到1000元一斤,多的卖到1500,清明过后采摘的会慢慢回落。”
浉河港镇几乎家家种茶,茶叶也是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浉河港镇茶叶交易市场的商户陈维江表示:“100斤鲜叶可制成干茶25斤,家里有近300亩的茶园,每年的成茶能达到2000多斤。”但是人工费、种植投入的节节攀升,让茶农很是难受。
陈维江告诉记者:“采摘费每斤35元,炒茶工制成一斤干茶35元,自己也充当炒茶工,虽说今年气候情况比较好,产量比去年高一点,但是收入也不会比往年多。”
虽然人工费上涨,但是收购价格并未随之提高,市场终端波动也比较小,算下来损失的是茶农,挣钱的还是经销商和收购商。记者在赶往浉河港的路上,除了缕缕茶香就是讨价还价的声音。
春茶要赶“早”,早一天和晚一天价格错很多,新叶长得快,一夜之间就老了,茶农张万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缺口20个采茶工算,10天多支出1万元,能采400斤左右,如果按目前10个采茶工算只能采差不多200斤,但是采摘时间晚就变成不值钱的叶子了。
据悉,每亩茶地至少需要1名采摘工,信阳100多万亩的茶园所需采茶工应在100多万人,实际上,每年采茶工在70万人左右,缺口在三成左右,几乎年年如此。
虽然问题依旧,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信阳以茶为媒,连续成功举办了20届国际茶文化节和茶博会,得到了茶叶行业内的支持和认可。尤其是招商引资工作,2012年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信阳市共签约合作项目90个,总投资额269.12亿元。
品牌之路
在信阳,大大小小的茶企有600余家,市场主要分布在河南,但从店面数量上来说甚至不如铁观音一家,影响力也有很大差距,这就给打着信阳毛尖的外来茶以可乘之机。
当地一名茶农告诉记者:“目前省会郑州市场上的信阳毛尖很多都不是产自信阳,而是湖北、四川的茶,外观上相似,口感却不如信阳毛尖,很多人分辨不出,价格上却低很多,整体上算,每100斤毛尖中,只有30斤出自信阳,毕竟产量在那放着。”
品牌的影响力和价格上的差异冲击着本地的市场,虽然信阳毛尖没有像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西湖龙井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但是信阳毛尖的龙头企业一刻也没有闲着。
信阳毛尖集团和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文新公司)两家龙头企业近一年多来以平均每月新开3家直营专卖店的速度,在省内外扩张市场。
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文新公司扩建的专卖店数量,几乎和其过去17年建设的专卖店数量持平。
“我们在郑东新区和武汉天河机场的两个专卖店分别开业,郑州市区桐柏路和新郑国际机场各有1个专卖店,也开始运营。”文新公司副总经理金伟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另一家龙头企业,蓝天生态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天茶叶)也不甘示弱,也在郑州连开3家专卖店。此前,蓝天茶叶主要以分销形式销往省内外,并未在郑州建有专卖店。
如此大规模的动作,文新公司董事长刘文新的解释是:外来茶叶品牌纷纷进驻河南,在重重压力以及市场危机中,要想让更多人了解、购买好的信阳毛尖,首先要健全销售网络。
“龙头企业要是早点在终端市场发力,也不至于很多人想喝却买不到信阳毛尖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专营店数量的增多,省外扩张速度的加快,必定会扩大信阳毛尖在全国的影响力,改变企业相对弱小的现状,但扩张需要的是资金和营销人才。
“我们积极寻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并与金融单位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店面管控方面,我们聘请了优秀的专卖店管理人员,并且有一支优秀的专卖店管理团队。”信阳毛尖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阚贵前说。
对此,信阳市茶叶办办公室主任张久谦表示出了担忧:“目前信阳毛尖的营销团队只有2万人左右,而安溪铁观音在全国的营销人员将近20万,相比之下毛尖的营销团队还是很薄弱的,现在整个行业都普遍缺乏优秀的专卖店人才。”
“事实上,目前信阳茶叶企业,基本上发展战略都不清晰,对目标缺乏科学的评估,商业模式也不清晰,过度依赖专卖店和团购渠道,各自的品牌也没形成差异化的定位。”曾深入接触过多家信阳茶叶企业的和君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咨询师蒋同说,“从企业老板到营销团队,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素质都偏低,这些都是扩张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手记:
茶叶本应回归平民
“茶者,国饮也。”
五千年的茶文化早已把茶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曾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但茶叶虚高不下的价格让品茶、喝茶成为“风雅”的事。
茶叶价格与其品质密切相关。茶叶品质受产地、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特殊性决定了很难以有一个固定的定价标准,由此导致了茶行业的暴利。
茶叶价格往往是经营者说了算,没有明确的标准,送礼消费是茶行业的主力军,有些人甚至认为价格越贵的茶叶质量越好,造成茶价虚高。
近几年,各种名茶被“炒”了一遍。从安溪铁观音,到武夷山大红袍,从云南普洱到正山小种,炒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推广品牌,但走高端推广路线的同时也让老百姓对品牌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贵”,慢慢地让茶叶变成为了平民眼中的奢侈品。
信阳蓝天茶叶销售负责人孔明洋认为,中国茶行业高速发展了十年,的确出现了泡沫,用繁复的文化绑架茶产品,使其脱去一般农产品、消费品属性,也是中国茶产业发展最大的悲剧。这是由于消费市场结构长期畸形得不到矫正所导致。
2013年西湖龙井新茶,由上年每斤3万元价格跌至6800元左右。而此前,西湖龙井的行市价格已连涨了10年。
去年年底限制三公消费后,给了茶行业当头一棒,相关材料显示:福建的鲜叶收购价跌到了30元/斤,四川价格跌至40元/斤,山东日照价格跌到20元/斤。
今年的高档信阳毛尖也没逃脱降价、滞销的命运。清明前的雨前茶今年很少有人去大批量收购,采购商、茶农都在观望,“往年这个时候发愁的是不够卖,而今年是卖不出去,不让公款消费后,损失了60%以上的客户。”一位信阳籍在郑州北茶城做生意的商户告诉记者。
虚高的茶价让普通老百姓望而止步,只有老百姓喝得起,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这个道理谁都懂。而如何才能让普通老百姓也喝上好茶,让好茶真正回到寻常百姓家是行业需要思索的问题。
天价茶的出现,其实是在流通的过程中,把低档农产品的价格不断地拉高。但是,无限地拔高它的价格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走量,走大众化路线,走品牌路线,走多样化路线,比如说茶和餐饮结合,茶和食品结合,茶和旅游结合。
对茶企来说,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去中间一切流通环节、简化包装,禁住了公款消费,寻常用品奢侈化、奢侈品畅销化的怪象方能得到遏制,才能展露其本来价值和面目。(姬万里)(原标题:一杯好春色——信阳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