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洛阳的著名小吃不翻汤,上了年纪的洛阳人还会对那酸辣爽口的味道回味不已,可年轻人则大多闻所未闻。毕竟,这道曾经红极一时的大众小吃,如今基本上被边缘化了,饭店无此味,居家无此食。每当日暮时分,只有老城那狭窄幽长的胡同尽头,还能飘来不翻汤那股冲鼻的酸辣气息。
1 乡范街尽头有家百年老店
洛阳人有喝汤吃泡馍的习惯:早起喝荤汤,牛肉汤、羊肉汤和驴肉汤鲜美无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面疙瘩或米汤。倘若不想做饭或者孩子嘴馋,那沿街叫卖的素汤,如豆腐汤、丸子汤和不翻汤,就是一顿晚饭。
啥叫不翻汤?光这名字听来就很有些噱头。不翻其实就是一张绿豆小饼,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绿豆泡涨磨细兑水调汁,汁儿不稀不稠,舀一勺摊在鏊子上,用炉火加热,一分钟就熟了,不用翻个儿,所以叫做不翻。不翻极薄,一面豆绿一面淡黄,铺在放好调料的碗里,用骨头汤一浇,不翻汤就做好了,吃时再泡上烙馍一张。这种汤食,老少咸宜。
谁也说不清不翻汤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陪伴老洛阳人过了多少岁月,反正这喝汤吃泡馍的风俗算是流传下来了。做不翻汤生意的店中有一家佼佼者,从清末便开始做这不翻汤生意,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它就是刘家不翻汤。
刘家不翻汤如今开在老城区乡范街尽头,由第四代传人刘峰掌勺。每到傍晚,刘峰捅开炉火,远近食客都来了。刘峰说,店里八成以上都是熟客,喝了十来年汤的大有人在。陈先生就是其中一名,刘家的店铺换了几个地方,换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不光味道好,喝完了汤浑身冒汗,祛湿除寒,畅快得很!”他说。
每到旅游时节,刘家的店里则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可惜这充满浓郁洛阳本地风味的小吃,让不少南方游客吃不习惯,刘峰颇有些惋惜。但老洛阳人对刘家不翻汤的认可,让他觉得很满足。
2 品品那传承了一百年的味道
说来惭愧,作为洛阳人,我们都还未曾喝过不翻汤,既然来了,自然得尝尝这传承了一百年的老味道。
傍晚五六点钟,红火的不翻汤生意就开始了。不翻是刘峰的母亲黄爱菊在家做好的,骨头汤则已经在炉火上沸腾。掀开被炉火熏黑的锅盖,锅内大有乾坤。只见一口锅被隔成了同心圆,中间的小圆内是热气腾腾的骨头汤。外面的大圆又被分隔成十个小格,小格里放着海带丝、粉条等配菜。
拿一个白瓷碗,碗底放上白胡椒、醋、盐、味精等调味料,再放上煮熟的海带丝、泡涨的粉条、小块的鸡血,撒上虾皮和一大把翠绿的、切得细细碎碎的韭菜,再扔一块紫菜进去,把不翻铺在最上面,在碗里浇一勺骨头汤,再附上一张雪白的薄烙馍,一碗不翻汤就齐活了。
把不翻汤端上饭桌,只见漂满翠绿色碎韭菜的汤中,薄薄的不翻若隐若现。我们先喝一口汤,烫烫的,酸辣爽口,即使暑天也立刻叫人胃口大开,再夹起不翻尝上一口,那不翻入口即化,有若无物,咽下肚去,唇齿间便有了绿豆的清香,再泡上韧劲十足的薄烙馍,颇感“空虚”的牙齿立刻来了劲头。又吃又喝,我们的肚子不知不觉饱了。
75岁的王老先生满头银发,坐在我们旁边大快朵颐。据老人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爱喝不翻汤,那时候没有专卖不翻汤的店铺,都是生意人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地卖,而且要等到晚上8点之后才有。“那时的不翻汤价格便宜,1毛钱一碗,虽然没有现在汤里放的东西好,可那时候的味道,现在哪比得了呢?”老人说。
据老食客介绍,有一名百岁老人,喜欢喝刘家不翻汤,是个“铁杆粉丝”。可是老人年纪太大了,家人不敢让他出门喝汤,他来的次数就少了。我们很遗憾没有碰上这名百岁汤迷,但刘家不翻汤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3 来头不小,传说扯上康熙皇帝
小小的不翻究竟是谁发明的,没人知道,但是在传说中,这张绿豆小饼来头可不小。
相传清康熙皇帝独自暗访民情,途经栾川县大洪沟时饥肠辘辘,忽然闻到一阵奇香。原来是一户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饼,便上前讨要。老太说:“饼还没翻,不熟。”康熙皇帝饥不择食,说:“不翻不翻,救命要紧。”抓起饼大吃,顿觉美味异常,并为这小饼赐了字。于是,这受过“册封”的小饼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
传说虽然无处考证,清末刘振声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卖不翻汤的身影,却实实在在印在老洛阳人的心里。刘振声是刘峰的太爷爷,刘家不翻汤的创始人。
据刘峰和老街坊回忆,一个世纪以前的洛阳街头,每到日薄西山时,头戴瓜皮小帽的刘振声就挑着挑子准时出现。那挑子很气派,木质朱红漆,雕龙画凤,一头是煤火炉上翻滚的骨头汤,一头是三层屉子。屉子头层放调料和菜品,二层放不翻和烙馍,三层放碗筷。那一个挑子,少说也有180斤,没点气力的人休想挑动。刘家男人虽都是大个子,担着挑子也必须晃悠着走才走得动。顾客来了就蹲在地下喝汤,他们吃罢刘家人收碗再走。
从刘振声到他的儿子刘呼兰再到第三代刘二栓,走街串巷了几十年光景。挑担子最红火的时候,刘家一共有四副担子,四个男人分别在老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做生意。
男人在外卖汤,女人在家做不翻,婆婆教媳妇,世代相传。我们吃的不翻,都是黄爱菊一个人在家做的。做不翻的鏊子与众不同,它直径十几厘米,中间凸起,好似舀水的水瓢倒过来。四眼炉火并排,上面放四个鏊子,黄爱菊依次在鏊子上倒入绿豆汁,用小铲子摊圆,第四个不翻摊好时,第一张不翻就熟了。“不好做,当年看婆婆做了好久才学会。”黄爱菊说。
4 虽是小吃,与时俱进有必要
20世纪80年代,刘家不翻汤终于有了固定摊位,店名叫做刘记不翻汤。当时刘峰还在上小学,有了固定摊位之后,由父亲刘二栓掌勺的刘家不翻汤进入全盛时期,这给还幼小的刘峰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每到傍晚,到刘家喝汤的人排成了二三十米的长队,天天如此。老城夜市里,生意最火的恐怕非刘家莫属。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记不翻汤被评为洛阳市四大名小吃,刘峰记得父亲刘二栓非常激动,觉得这是对刘记不翻汤最大的肯定。
20岁时,刘峰就接了父亲的班,继续做不翻汤生意。但是这几年,不翻汤逐渐式微,刘峰明显觉得生意大不如前了。“现在喝汤不用排队了。”刘峰说。
我市民俗专家寇北辰老先生曾经撰文专门讲述不翻汤,也曾发出过不翻汤当年风光不再,甚为可惜的感慨。据他说,旧年间,不翻汤带有些许荤腥,让“三年不知肉味”的穷人品尝一次,就长记不忘那滋味。现在的人们,几乎天天大碗喝肉,再喝不翻汤,难免觉得味道寡淡。
对于不翻汤生意大不如前的现状,寇北辰认为,虽是老字号,但还是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做买卖想持续成功,要“活”:继承老传统,不能一味地复制。他建议,老字号小吃应该跟上现代餐饮业的步伐,在配料、方法、滋味、经营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让当代的人们接受老字号。(见习记者 寇玺 记者 马菁华)(原标题:刘家不翻汤:一碗汤卖了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