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争议中的冤臣”系列之5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PREFACE
晁错死后,有个叫邓公的将领回京述职,汉景帝召见他时问,你从前方回来,晁错已经死了,吴楚能罢兵吗?邓公回答:“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然后,邓公又补充说:“陛下能杀了晁错,我想天下有志之士都会把嘴巴闭上了。”汉景帝忙问原因,邓公说,晁错主张削藩是“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既然一心为国的忠臣是这样的结局,以后大臣哪儿还敢冒死进言呢?“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汉景帝听了“默然良久”,说:“公言善,吾亦恨之。”
估计汉景帝后悔也是真心的。
汉景帝当初接受袁盎的建议,并委派袁盎到吴楚大营去劝说罢兵。吴国的中大夫剖析得比较中肯:这只是刘启的缓兵之计罢了。一旦诸侯“各返其国”,中央政府就可以各个击破,削藩就算在汉景帝手里完不成,只要皇帝的名分在他手里,他的儿子也会把削藩进行到底。虽然进军前景不甚明朗,但罢兵的结局是一目了然的。
刘濞接见袁盎时说得更直接:你回去告诉刘启,我也要称帝了,而且是东帝,很快就跟他平起平坐了——刘濞跟刘启闹到这个份儿上,哪儿是杀不杀晁错所能解决的?
不过汉景帝运气不错,他有一个亲弟弟,而且他弟弟刘武封国在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如果七国联军败了,刘武未必有好果子吃——毕竟他也是藩王;但如果汉景帝败了,刘武肯定死无葬身之地——刘武和刘启是一母同胞,刘濞怎会放过他。
因此,“七国之乱”时,梁国始终和朝廷保持一致。当吴楚联军逼近梁国时,刘武率韩安国、张羽等将领御敌,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吴楚叛军攻入城内后,刘武亲率援军将叛军赶出城,并将吴楚联军牢牢牵制在梁国,为最终平定“七国之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武在商丘牵制吴楚联军主力的同时,太尉周亚夫率汉军主力突入齐鲁大地,一举平定了那里的叛军。随后,周亚夫又派轻兵南下,在泗水(今江苏省洪泽县)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在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与吴楚联军展开决战。吴楚联军大败,刘濞率少数亲兵逃到东越国(今福建一带),最后被东越人杀死;楚王刘戊兵败自杀。
“七国之乱”仅三个多月,就被平定了。
趁大胜余威,汉景帝夺了各诸侯国官吏任免权和赋税征收权,削减了诸侯国的属官,诸侯国的丞相改称国相(国相负有监察诸侯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至此,诸侯国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到汉武帝时期,朝廷颁布“推恩令”,基本上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面。
遗憾的是,一生都致力于削藩的晁错,却没有看到削藩的成果。
松柏环绕的晁错墓
许昌市长青街118号,是许昌市烈士陵园,占地50多亩。
陵园西北角有一座高高的墓冢,青草丛生、松柏环绕,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西汉御史大夫晁错的墓冢。墓冢为圆形土丘状,高约10米,直径七八米,不见黄土,只感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