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开阔 方能成就大事业
我们经常以大海形容一个人胸怀的开阔。确实,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必须具有开阔的胸怀和眼光,方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王审知也不例外。
他于唐昭宗乾宁5年(公元898年)接替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时,只有38岁。此时已届唐朝末年,朝纲腐败,天下大乱,藩镇崛起,群雄割据。王审知执政后不到十年,唐政权就完全瓦解,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等5个中央政权,南方先后出现南唐、吴越、南汉等9个地方割据政权,加上北方的汉国,史称"五代十国"。王审知考虑到福建僻为东南一隅,西面为高山,东面为大海,人口、田地及各种资源都相对匮乏,生产力、财力、军力皆不足。如果自树旗帜,称王称霸,不仅无助于扩大影响,凝聚民心;而且必定招来北方中央政权及周边地方割据政权的嫉妒与攻击,必将危及自身政权的存在,更达不到"保境安民"的目的。于是在他执掌八闽军政大权29年的时期内,一以贯之地坚定地采用和执行"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正确策略。他十分尊重唐王朝及其以后的后梁、后唐作为中央政权的地位,按例进行朝贡。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朝贡并不是搜刮民脂民膏,以取媚于朝廷;只是为主呈送橄榄、腊面茶、紫菜、桐皮扇等福建特有的珍稀产品,以示尊重,换来的却是福建全境的安定。他先后受封为"琅琊郡王"、"琅琊王"、"闽王",均是中央政权授予的荣誉称号,而不是自己加封的。他去世时按他意愿写的"墓志铭",亦称为"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我们不是说王审知本人不想当皇帝,而是说他充满政治智慧,能够审时度势,认清福建的地情与弱点,充分考虑到自身政权的长治久安和保境安民的宗旨,故能一次又一次地拒绝部下的劝进和当皇帝的诱惑。他还采取通婚等策略,与比自己强大的周边政权南唐、吴越、南越建立友好关系,彼此相安无事,从而使福建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安定繁荣。
王审知的开阔胸襟和眼光,还体现在作出大力加强外贸、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策上。福建依山面海,人口、田地资源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局限性大,而且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但维持军事力量等所需庞大开支却时不我待,又不能靠搜刮民脂民膏来竭泽而渔。王审知调查研究后发现,福建人驾船技术高超,并自古以来就有与海外(北至高丽、日本,西至琉球,南至三佛齐等)经商的传统。福建还是中国沿海港口的中点,从山东登州、江苏扬州到广州、合浦的往来海运,都要经福州、泉州中转。所以他担任威武军节度使那年,就立即任命精明强干的刘山甫为节度判官,负责开凿黄歧镇甘棠港。原先"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建成福建与北方海上交通的重要中转港,使"往来蕃商,略无疑恐"。不久又任命张睦领榷务,负责外贸工作。"睦于扰攘之际,雍容下士,招徕蛮裔商贾",引"蛮舶至福州城下","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 。当时"兵戈荐起,帑庾多虚,凡列土疆,悉重赋税,商旅以之而壅滞,工贾以之而殫贫"。独王审知"尽去繁苛,纵其交易",促进民富国强,实属难能可贵。特别要指出的是,王审知本人并没有通过外贸谋取私利。当有人送他海外运来的稀世之宝玻璃瓶时,他不但不收用,而且掷之于地曰:"好奇尚异,乃奢侈之本。"
以民为本 方能成就大事业
古语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又道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把一个伟人比作大海的话,那么普通百姓、芸芸众生就是涓涓细流,就是百川。伟人如果忘记了普通民众,是绝对成就不了任何事业的,也就成不了伟人。王审知深深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继承了中国古以有之的"民本"思想,并在福建执行之。他看到天下大乱,官吏横行,民不聊生,饿莩遍野,于是采取各种措施招抚流民,轻徭薄赋,为他们创造生存的必要条件。他对百姓说:"吏实为虐,尔复何辜?"在乱世时,这话何等温暖百姓的心。他看到福建沿海水面多、田地少,于是派部队帮助当地百姓实行大规模的围海造田,取得巨大成绩。如福州灜洲(台江地区)原是一片滩涂,通过围海造田,形成大片良田,就是在王审知亲自指挥下完成的,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二,灜洲(台江地区)还保留"迎白马"的习俗,以纪念王审知的历史功绩,就是一个明证。福清的大湖洋、占计洋,霞浦的营田洋,晋江的六里陂等重大围海造田工程,也都是在王审知的领导下完成的。使得福建大地上,"汚萊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这种景象出现在乱世何等不易啊。到他晚年时,还组织大浚西湖,湖周40里,"溉民田无数"。
当然,在当时五代十国、群雄纷争的形势下,不加强军事设施,也达不到"保境安民"的目的。而建设高大坚固的城墙,正是冷兵器时代的最重要军事设施。所以王审知在发展生产、安定民生、提高财政收入的基础上,便作出修建罗城的重要决策。当时,王审知执掌八闽军政大权已经四年,还住在几间简陋的住宅里,"府舍卑陋,未尝葺居。"。不少部将建议他扩大住宅;他们自己也企图趁机一起盖房,大兴土木;但被王审知严厉地拒绝了。他认为只有建城,才能"恢守地养民之本,隆暂劳永逸之策。"罗城方圆40里,高20尺,厚17尺,用印有钱纹的城砖砌造,全国少见;设大门、便门16,水门3。其后几年,王审知先后被封为琅琊郡王、琅琊王和闽王,可是他仍然没有新盖王宫。他在罗城的基础上又修建长达20里的南北夹城,从而使福州城市面积比冶城扩大了7倍,把三山两塔、三坊七巷都包含在内,"东儲九仙,西盛乌石之二山","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以为隍",从此福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王审知大力开凿、疏浚内河,通过水门与闽江和大海相通,"壁垒翳山,楼橹庇焉""创筑重城,绕廓四十余里,露屋云横,敌楼高峙,保军民之乐业,镇闽越之江山"。更为可贵的是,他认为虽然福州"江山奇险,无以加之";而且"新之以城壁,城壁之以铁石";但绝对"不以江山奇险之为奇险,不以城壁铁石之为铁石",而是应当以民为本,把精力放在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上;并继续力戒骄奢淫逸。他以身作则,率军打仗时,"凡部伍劳逸,王皆躬视,士未食不亲匕筋,士未饮不近杯水。"他当节度使时,经常穿麻履 ,骑白马,以致"劳不坐乘,暑不张盖",人称"白马三郎"。"公暇之际,必劝农桑,垦恤耄耋"。在他长期经营下,福建"数千里略无旷土,三十年卖剑买牛。但闻让畔之谣,莫存出征之役。"与此同时,王审知建立起以海军为主体的强大军事力量,"战舰千艘,每严刁斗,奇兵四出,克静烟尘。"所以"江南雄镇,欢好会盟";"外域诸番,琛赐不绝"。
广纳人才 方能成就大事业
"海纳百川",首先要广纳人才;"有容乃大", 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和用人的度量。王审知同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明君一样,都能容人用人。他针对唐末吏治腐败的弊端,注意选贤用能。无论是跟随他入闽的河南老乡,福建本地土生土长的人才,还是从北方来投奔的唐朝旧臣,都能根据其自身特点用其所长。所以群贤毕呈,对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王审知起用的河南老乡中,刘山甫任节度判官,为开辟黄歧港立了汗马功劳;张睦领榷务,为发展对外贸易立了头功;邹勇夫镇守归化重镇(今泰宁),成功抵挡来自西面的强敌,都是用人得当的例证。对福建本地人也因才施用。如莆田人黄滔,唐末进士,官监察御史,因不满朝政腐败而辞职还乡,王审知立即任为节度判官,并采纳他的意见,尊重唐中央政权,不搞"闽独"; 王审知许多重要文告,均出于他之手。福清人翁承赞先后在唐、后梁中央政府任职,在长期接触中,为王审知赏识、倚重,成为王审知与中央政府沟通的桥梁,实行"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策略的重要帮手。王审知将翁承赞的家乡改名为"文秀乡", 将他居住的村庄改名为"光贤里",将他的故居赐名为"昼锦堂"。翁承赞晚年退休回福建时,立即被王审知授以"同平章事"(即丞相衔)。翁承赞也不辞高龄,为王审知出谋献策,协助治国安邦。他看到当时在王审知的努力下,福建普及教育已得到发展,但尚缺乏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府,许多人才只能从招贤院中吸取,缺乏规范化和制度化,于是提出办"四门学"的主张。此策立即得到王审知采用,对培养福建当地人才起了很大作用。徐寅(莆田人)回到福建时,就为王审知看中,任为掌书记。当后唐取代后梁时,王审知派使者前往祝贺;后唐皇帝当面指出,徐寅曾得罪他的父亲,要王审知处罚徐寅。王审知明明知道后唐皇帝的意思,却还是把徐寅保护起来。正因为大家觉得:"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所以中原名士(如李询、韩昌黎、王涤、崔道融、王标、王拯、王倜、杨承休、杨赞周等)大批来到福建,推动了福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从此,福建告别了"蛮荒"时代;到两宋时,更进一步成为全国文化教育先进的地区。
当然,人是不断变化的,王审知也注意批评部下的缺点和弱点,随时更换那些相形见拙 、停滞不前的份子。"海纳百川",不仅仅是兼收并蓄,更在于运动变化,吐故纳新,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王审知晚年还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城外广盖住宅,把一些居功自傲的老将养起来,以利于提拔新人到决策层,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当然,王审知同历史上一切伟人一样,都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弱点,更有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的"胸怀开阔"、"以民为本"、"广纳人才",都脱离不了封建思想体系的总制约。他同历史上许多明君一样,都无法解决好培养接班人的问题。他虽然生前也看到自己的儿子不成才,但还是把王位传给长子王延翰,从而埋下了矛盾和祸根。王审知死后,他的子孙立即改变他的路线和政策,大兴土木,大事奢华,称王称霸,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府库空虚,分崩离析,怨声载道,不到20年就把王审知创立的家业全部毁败。闽国覆灭了,但王审知在福建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并没有降低,广大人民反而更加思念他,崇拜他。故《闽中录》称:"王之德政深入闽人,虽后嗣不意,不足以掩王之美也"。以至新来的统治者(吴越、北宋)为了收拾民心、安定八闽,还不得不为王审知建祠立庙。后人还称他是"八闽人祖"。历史一再证明,凡是为人民办过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今天,我们要和海峡两岸学人及王氏宗亲一道,加强对王审知的研究和交流,以继承和发扬王审知身上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贡献力量。(作者王凌: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原副厅级巡视员,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原标题:“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谈王审知与福州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