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88岁高龄的叶箴老人没去登高,也没闲着,而是从郏县县城赶到冢头镇蓝育村。他要去看看蓝育村村民王伟星种的红薯,因为这些红薯寄托着老人的梦想。
“叶叔,这是烟紫176,有两斤多吧。”王伟星拎着一个深紫色的大红薯高兴地说,今年这一亩地能产3000多公斤呢。随后,他又挖出梅营7号、短蔓花叶红薯等品种,个个都有一二斤重。
王伟星说,1998年他种了两亩多红薯,亩产只有六七百斤,今天的成绩全归功于叶叔,“没有叶叔的指导,哪会有这么高的产量!”
“我就是爱搞些农业试验。”叶箴说,他这一生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曾选育出“全国第一黄牛”
叶箴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与农业结缘是从1955年开始的。那年,为响应周总理的号召,郏县组建了国营农场,曾在河南大学化工系读书的叶箴出任场长。农场建有红牛研究所,而他负责郏县红牛的选种。
当时,叶箴和小卢寨村养牛老把式卢长松确定的标准是:红牛全身的颜色为紫红色,牛尾不能有杂色,牛头像“狮子头”,牛眼如灯泡,牛耳呈扇形,牛腿匀称直立如柱子,前腿宽如斗状,看起来很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