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马云飞,是三门峡陕县一名普通山村医生。从医11年来,他一直扎根山村,坎坷的经历和仁善的医德,却让马云飞和当地村民结下至深感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11月28日、29日,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聚焦马云飞,前后采访5天时间,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两天报道了其感人事迹。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孟亮见习记者 李亚林/文图
【关注】央视聚焦三门峡村医
今年11月14日,央视记者走进马云飞所在的陕县宫前乡韩川村卫生所,一连5天时间,将镜头对准这名山村医生。“一次,采访拍摄直到晚上8点,山里天冷,记者的敬业让我感动。”昨日上午,马云飞向东方今报记者描述。
15岁时,马云飞的右臂不慎被脱粒机绞断,这次事故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上高中时,马云飞的奶奶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很大遗憾,“奶奶病重时,由于家在山村,交通条件不便无法及时送医院,村里也没医生”。
自此,马云飞立下志向,决心学医,让村民不再为犯病求医发愁。2001年,马云飞从医学院毕业,6年后,他先于大多数村医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并一直坚持在陕县宫前乡的山村里当村医。
“大山深处是我家”、“独臂撑起山村健康”是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两期主题,时长在10分钟左右。在央视播出的纪录片中,从马云飞在诊所为病号看病,到只身背药箱迎着寒风走山路为生病在家的村民诊治,一个个细节表现了马云飞的医者仁心。
【执著】苦练扎针常扎伤自己
马云飞刚到韩川村卫生所时,许多村民找他看病都有些怀疑。“一开始想着他自己身体不便,能不能给我们看好病?”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我当时想只要自己本事硬了才有说服力。”之后,马云飞开始苦练扎针,对象则是一根输液用的细管子作为血管,一层卫生纸当做皮肤,把卫生纸覆盖在输液管上后,一遍遍用针试验着扎,等一步步熟练后,马云飞就把输液管上的卫生纸加厚继续练。
练习时,马云飞将细管放在腿上,如果细管扎破了,说明一次扎针不成功。马云飞说,这样也便于一只手操作和把握准确度,而这样一来,他多次因用力过猛刺穿输液管,将腿上扎出血,“这会儿回过头想想,一时受伤是小事,现在扎针熟练多了,村民看病也更信赖自己”。
“每次我们有急病打电话,马医生都会及时出诊。”58岁的陕县宫前乡塘湾村村民王玉华说,山里道路不好走,马云飞步行五六里山路出诊是常事。
【感动】村民常送饭谢独臂村医
在韩川村卫生所从医以来,马云飞和当地村民相熟相知,由于马云飞失去右臂,不方便做饭,有时顾不上做饭,邻近的村民便经常给他送饭。
昨日上午,东方今报记者在韩川村卫生所采访时,3名正看病的村民热情地介绍:“人很细心,过来看病心里踏实。”村民说,不但本村500多口村民来看病,连邻近的明山村、池芦村、店子乡村民也常走山路来找马云飞就诊。
采访时,70岁的韩川村村民王兰英捧着几块热腾腾的红薯走进卫生所,“云飞,趁热赶紧吃。”得知记者采访马云飞,王兰英说,马云飞的家人都在三门峡,7岁的儿子一个月也见不了几回面,一个人在山窝里当医生不容易,邻里乡亲的都讲个以心换心。
在马云飞的诊所,记者见到有郑州一家医院捐赠的几台康复医疗仪器,而前去就诊的村民不时在使用,“这些捐来的仪器确实很及时,都用得上,凡是乡亲们使用都免费。”马云飞说,有的康复仪器便于携带,他便让急需的村民带至家中使用,省去了跑山路的麻烦。
【反响】陕县组织学习马云飞事迹
11月28日、29日,央视新闻频道连续两天播出马云飞的事迹后,在三门峡引起了广泛关注,独臂村医和当地村民至深的情谊也感动了许多人。
看过央视播出马云飞事迹的纪录片后,陕县卫生局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科科长周青印说,马云飞已成为当地卫生系统好的典型,该县卫生局已组织学习其事迹。“在许多山村里,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村医,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坚持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周青印说,今年以来,为改善乡村医疗条件,已经从财政上做出扶持,村医每看一个病号就能得到补助4.5元钱。
三门峡爱心之家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孙梅丽说,马云飞虽身有残疾,但却能坚持在山村从医为村民10多年,很令人感动,作为一名爱心团队的志愿者,她表示,今后会对条件困难的山村医生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一些爱心捐助渠道,尽量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更广泛传播正能量”。
三门峡市民孟海潮说,眼下最美村医、最美教师等有着感人事迹的人物不断涌现,陕县村医马云飞被选为“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这是一种骄傲,同时更值得每个人学习马云飞为他人的精神,“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以此为楷模,用自身一点一滴的行动像马云飞那样助人”。【原标题:独臂医生扎根山村行医11年 央视连续5天跟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