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省科研工作的现状、科技创新的难题,院士、专家直言不讳:
人均专利密度排中部六省倒数第二;经费投入不到江苏、广东等省的1/10
河南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
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才能有大发展。昨天上午召开的“科技创新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座谈会上,来自我省科技界的院士、专家直言不讳,细陈要害,捋家底,揭问题,道出不少制约我省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关键难题。
河南商报记者 张高峰
缺人才
“人为设置高门槛,阻碍了人才引进”
作为河南本土培养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养洁院士对我省科技人才的现状深表忧虑,“河南科技创新动力不足,99%的工业企业都是零专利,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才的缺失。”
吴养洁认为,“目前我们的情况是,自己人为设置的高门槛,阻碍了人才引进的步伐。”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吴养洁说:“一个博士生到学校后,一个月的工资如果只有两三千元,天天还要忙于讲课‘挣工分’,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搞科技创新、发明创造?”
中国科学院院士、洛阳石化高级工程师陈俊武也认为,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为河南不具备人才优势,很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根本轮不到省内的专家参与。
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高俊也直言不讳:河南有人力优势但不具备人才优势。
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郭民生更是提到,河南全省一亿人口,搞知识产权工作的,竟只有区区一二百人。
相关案例
手续复杂,引进的“海归”一年多无法报到
吴养洁院士在座谈中举了两个案例来说明问题:一方面是人才引进难,一方面又在浪费人才。
其一,去年3月份,郑大拟引进的一个“海归”,到现在一年多了,还没能到学校报到。吴养洁直言批评,目前人才引进的审批环节和程序太过复杂。
其二,高校一些岗位,专科生、本科生就能胜任,但很多高校的进人门槛就是博士学历,做这些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
缺资金
“科普费用人均不到1元钱”
“搞科研,是个嫌贫爱富的事儿。”昨天,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说。
因为,想玩转科技创新,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实验室环境,而这些相当花钱。资金投入不足,就想科技创新,就想出成果,用陈俊武院士的话说,“光喊是没有用的”。
但是,科技创新的回报率相当高,一旦出成果,往往能够达到数百倍的产业拉动效应。
陈俊武直言,河南好多方面都投入不够,比如科普费用,人均不足1元钱。
在知识产权工作经费投入上,我省去年仅为615万元,而江苏、广东等省经费过亿,不可同日而语。
相关案例
1亿科研投入能撬动170亿
陈俊武说,他们帮大连一个研究所搞基础研究,中间试验需要接近1个亿的资金,陕西省一家煤化集团把钱拿了出来。研究成果出来后,建成投产,工业产业化就有170多亿。
张占仓则直言,如果不下决心在科技教育上下工夫,不注重投入产出规律,根本不可能有科技创新。
缺专利
“河南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
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轻知识产权。在我省高校及企业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解释原因时,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郭民生直言,我省的经济外向度较低,创新活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不够,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条件建设等方面欠账较多。
尤其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差。郭民生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99%的工业企业仍是“零”专利,而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形同虚设,不少产业集聚区的知识产权工作无人问津。
去年,河南全省的专利申请量2.5万多件,而江苏省的专利申请量是25万多件,是河南的10倍。
另外一个数据是,河南的人均专利密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中部六省排倒数第二。而专利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杆。
相关案例
发明投产难导致妻离子散
全国每年申请的专利项目,产业转化成功率仅在30%左右。大量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好项目,可能“胎死腹中”,难以转化。
河南省高新科技实业总公司总经理高正龙说到一个例子。省会某医院一名医生倾其所有,发明了一种自动配液装置,但因为转化困难,难以投产,房子卖了,婚也离了。【原标题:吴养洁:河南不缺人缺人才 高门槛阻碍了人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