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0日,一位老人从报纸上看到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7岁的学生刘博涵被诊断为白血病的消息后,来到刘博涵家中,将500元钱交给他的母亲陈女士。在陈女士再三恳求他留下姓名时,这位老人写下了“党为民”三个字。
老人的真名叫崔凤亭,是杞县劳动社会保障局的一名退休干部。几十年来,他默默无闻地为失学儿童、灾区等捐款。每次捐款从不署真名,“党为民”是他用的最多的化名。
崔凤亭今年80岁,是烈士的后代。10岁时,身为地下工作者的父母被国民党杀害,童年受尽折磨,解放后党和人民将他培养成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便暗下决心,立志为民解难、为国分忧。
1965年除夕,崔凤亭在开封火车站看到有母子二人因钱包丢失无法买车票回家,当即为他们买来两张火车票。1986年云南地震、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他用化名分别汇了款,像这样的事迹他还有很多。
“像这样的义捐,崔老已坚持了48年。”他的邻居告诉记者,“他的家境并不富裕,这些钱都是他生活中节俭下来的。”48年来,崔凤亭共捐助了多少次、多少钱,他自己也说不清楚,逢难必助、有困必帮已经成为他的习惯。这些默默无闻的事迹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本报记者伊胜利通讯员王有民李世强【原标题:逢难必助有困必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