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创办进步刊物《青年》
曹靖华出生于1897年8月,是卢氏县五里川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曹靖华正在开封省立第二中学读书,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受李大钊的《新青年》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影响,产生了创办进步刊物的想法,并将其定名为《青年》。
《青年》很快办起来了,从撰稿、排版到印刷,曹靖华每个环节都认真负责。《青年》出版后,省立第二中学的师生争相传阅。“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开封时,《青年》随着游行的队伍传遍了大街小巷。
1919年冬,曹靖华又在开封创办了“青年学会”,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并很快成为河南影响较大的进步学生社团。此时,第一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河南省学生联合会和省立第二中学的学生一致推举曹靖华出席。1920年初,曹靖华与另一名学生代表来到了上海,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上海渔阳里,成为首批共青团员
1920年,曹靖华从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泰东图书局从事校对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进步文学编辑郑振铎,并通过他认识了茅盾。
第一次与茅盾见面是在商务印书馆,著名作家的平易近人让曹靖华倍感亲切。“我叫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与笔名树人兄是同乡。”茅盾还向曹靖华谈了些鲁迅在日本学习、创作的经历,两人很快熟悉起来。
后来,曹靖华还结识了大名鼎鼎的蒋光慈和韦素园。有一天,蒋光慈激动地跑来告诉曹靖华,他们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在上海一个叫渔阳里的弄堂里。曹靖华跟着蒋光慈和韦素园来到渔阳里,在一座门口挂着“外国语补习学校”木牌的简陋小楼前,他们见到了操着浓重山东口音的杨明斋。
“我们这里只学俄语,掌握了俄语就可以了解苏联和''十月革命''的情况,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到苏联去。听说你参加过''五四''运动和第一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是学生运动积极分子,我们非常欢迎你。”热情豪爽的杨明斋把曹靖华带到一个放了四十多张课桌的大教室,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一起学习俄语。
学校真正的名字叫社会主义青年团。正是在这里,曹靖华听到了李大钊关于办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指示,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打下了学习俄语的坚实基础,与刘少奇、肖劲光、柯庆施、王一飞、吴宝鹗、罗亦农等一批先进青年一起参加革命斗争活动,成为学校的积极分子。
1921年元月上旬,蒋光慈严肃地问曹靖华:“你愿意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吗?”
曹靖华冲口而出:“愿意!”
“好,我们宣誓去,曹靖华同志!”
听到“同志”二字,曹靖华激动地抱住蒋光慈哭了。
不久,为了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的革命组织。曹靖华和刘少奇等外国语补习学校的37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成为全国第一批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曹靖华这个卢氏山区的孩子,在渔阳里找到了“革命的人生”,开始真正踏上革命的征途。
从海参崴到伯力,“取经”途中不畏险
1921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决定选派第一批骨干团员秘密前往苏联学习。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和业务考核,组织上在37名学员中物色了20多个人选,其中就有曹靖华。
一本红皮新闻记者证、一张出国护照、一套笔挺时髦的西装。整装待发前,曹靖华和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韦素园、王一飞等同学各自领到物品,成为组织上派往苏联学习的外国语补习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派往苏联的第一批先行者。
1921年的海参崴已在苏联红军手里,而伯力还在白匪手中。火车一到海参崴,带队的同志便给这20多个人各发了一张秘密通行证,持有这个才能在红军管辖区内行动和出入。
曹靖华一行刚到海参崴,便遭遇突发险情。由日本武装支持的白匪帮正在海参崴蠢蠢欲动,先行来到海参崴负责指挥接待的王一飞决定:全体立即北上到伯力。
在紧张的气氛中,曹靖华一行离开了海参崴,进入了环境复杂的“真空地带”伯力。伯力的各要口均被日本武装把守,火车到这儿便走不了,曹靖华等人不敢贸然下车。正焦急等待时,一个和他们在海参崴一起上车的红胡子(惯匪)头目对他们起了歹心。
“火车不走了,下车到那边农舍里过夜吧。来,我帮你们拿东西。”红胡子边说边动手拿他们的东西。
“谢谢,我们不去,就待在车上。”曹靖华一边说,一边牢牢地拽住已被红胡子拉住的行李。
“你不要不识好歹!”红胡子上下打量着曹靖华,觉得这个年轻人个子虽不高,但眼神坚定,身体结实,看起来不好对付。
“不下车,就把你们的金银珠宝都留下!”红胡子凶相毕露,准备动武。
曹靖华和同学们立刻站起来,做好应对不测的准备。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从北边开了过来。曹靖华等人趁机飞跃而上,跳到了尚未停稳的火车上。贼心不死的红胡子也紧跟上来。
双方的争执惊动了列车工作人员,曹靖华和同学们被叫进了车务室进行盘查。一个没戴任何标志的列车员问他的身份,曹靖华拿出新闻记者证给他看。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