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子创始,至庄子而形成学派,到汉初又演变为黄老之学,曾一度凌驾于儒学之上而成为统治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虽再没有获得高于儒学的地位,但它已经形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与主流派儒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中国社会中长期绵延不绝,发挥着作用。汉末,从黄老崇拜中产生出道教。从此以后,道家和道教既有差别又互相纠结,往往联络为一方,与儒、佛成三教并立之势,成为中国中世纪社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多故”,许多文人学士崇尚老庄、并吸收儒学,老庄之学遂脱胎为玄学,其思想与风度都使士人为之陶醉。隋唐以降,道家虽再未形成大的学术派别,未能出现大的道家学者,然而道家的精神仍在,并时刻在社会的实际文化生活中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家思想往往成为异端学者批判现实的理论武器,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道家学说的特点是以“道”为核心,“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合于道”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道家学说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按照道家的描述,从历时上说,“道”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原,故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从共时上说,“道”是天地万物统一共存的基础,它滋养万物,为天下母,为万物宗。万物的性能赖道而有正常的发挥,故老子又说:“天得一(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四章),“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王弼《老子注》)。“道”的特质是自然,不是神灵,没有意志,自然无为而又无不为,生养万物而又不私有,成就万事而不恃功,不过是自然化生而已,故云:“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但“道”又是实存的,实有的,它无所不在,谁也不能须臾离开它,违背了“道”就要失常,就要遭殃,故庄子云:“道恶乎在?无所不在”。总之,“道”是囊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大宇宙的整体性统一和它自身固有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道家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彼此联络的自然体,它具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使之彼此相因相克相化。因此,“道”就其本性来说,是超越万物的,却又内在于万物。这种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排除了上帝鬼神的作用,把宇宙的创造力归之于宇宙本身。这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这一思想构成了道家学者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理论基础。
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叙述了当时依据道家无神论的观点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反对慧远的“求宗不顺化”的理论,认为自然事物在永恒变化着,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并没有寂静不变的“涅桨”世界。他们说:“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明宗必存乎体极,体极必由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弥明集》卷五)即认为无穷的变化就是事物的本性,因而人只需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去追求什么超生死变化的绝对精神。
汉代的王充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天道自然”的思想,用元气自然论来说明万物的生成。王充公开打出道家的旗帜,承认自己属于道家营垒中的一员,如他在《论衡》一书的《自然》篇中说:“试以道家论之”,“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关于“天道自然无为”,王充论证说:“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论衡•自然》)“天道自然无为”的表现是:“夭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同上)王充认为生物是按照自然发生的规律而产生的,不受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这就叫做自然;宇宙世界无意志地产生万物,而万物终于产生,这就叫做无为。王充的贡献,在于他用元气论来充实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他认为“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论衡•物势》)人也是元气的产物,人作为“气”的运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万物是一样的,也是“察气而生,含气而长”(《论衡•命义》)的。用元气自然的思想来论证天道自然无为和人类的生成,这是王充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后来的道家学者,就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死气化”的理论,断言死后形神俱灭,以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的。他们说:“夫察气极于一生,生尽则消液而同无。神虽妙物,故是阴阳之所化耳。既化而为生,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粗一气,始终同宅。宅全则气聚而有灵,宅毁则气散而照灭。散则反所受于天,本灭则复归于无物。反复终穷,皆自然之数耳。孰为之哉?”(((弘明集》卷五《沙门不敬王者论》所引)他们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元气组成的,而且人的生命也只有一生,并无来世。人死之后,“形神俱化”,复归于自然。并又指出,精神和形体都是“气”的表现,形神是一个根源,“气”聚集在一起,产生了精神的作用;“气”消失了,精神的作用也就同时消灭了。退一步说,即使形神有两个来源,但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的生命之后,也就不能分离;生命死亡时,形神也要同时消灭。故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同上)他们还依据“生死气化”的理论,断言人死后归于“气”,从而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灵魂世界。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的“生死气化”的学说和形神关系的问题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已走向了形神一元论。他们根据“精粗一气”的观点,驳斥了当时佛教神学家的形神二元论。同时,他们依据“生死气化”的学说,又否定了“神不灭&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