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载《墨子·公输》篇,大意是:墨子听说公输般(鲁班)为楚惠王造了云梯,即将攻打宋国,就从鲁国出发,用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都城郢(湖北江陵),通过说理和技术比武,阻止了这场战争。最后公输般以为杀了墨子就可以顺利地消灭宋国,谁知墨子说,他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带着他的守城器械到了宋国,等待楚国的入侵。于是楚王放弃了伐宋的念头。墨子弟子纪律严明,不怕流血牺牲,《淮南子·秦族训》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毛泽东曾对墨子给予高度评价,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蔡和森在深入研究列宁的理论与实践后认为“列宁在苏俄的实行与墨子理论近似”。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他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他出身平民,自称“贱人”,“北方之鄙人”。他博学多才,擅长于器械发明,其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尤善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21篇。墨子与子夏、子思同时,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现在所传《墨子》一书,为墨翟及其弟子、后学所著,汉代有71篇,现存53篇。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儒墨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并驾齐驱的显学。《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孟子》也说:“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的人,其实,墨子本人对孔子是极为景仰的,墨子认为,孔子有其“当而不可易者”。
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以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以是否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同时他要求他的门徒学习大禹治水、自苦为极的精神,立下“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的原则,而墨子自己只着粗布短衣,只穿麻鞋或木屐,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对他这种“志士之道”的精神,作为政敌的孟子十分赞赏:“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说墨子主张兼爱,为了天下老百姓的利益,哪怕是磨光了头顶,跑断了脚跟,他也会去做。庄子也由衷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是说墨子真是天下难得的大好人,即便许多年以后,人们也不会忘记他,因为他是真正的天才和志士。当代学者向以鲜说墨子,是“一个以爱为武器的智者,一个以严密逻辑思辨闻名于世同时又沉默如金的哲人,一个独具创新意识的伟大工匠,一个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防御技术的思想家”。
墨子的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体现了仁人志士富于自我牺牲的侠义风骨和献身态度,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与和谐社会的理想。墨子的精神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生精神中挥之不去的重要特性。清末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赴刑,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在其所著《仁学·自序》中写道:“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十其勿为高远哉!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正是深受墨家兼爱和侠义思想的影响,谭嗣同以其热血,为后人树立起“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楷模。■郭 岚【原标题:兼相爱 交相利——读《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