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文学艺术的守望者——访周口市作协主席梁庭华

2013/7/24 11:28:08 点击数: 【字体:

文学艺术的守望者——访周口市作协主席梁庭华
 周口市作家协会主席梁庭华,1951年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如今,已年过花甲的梁庭华,依然在为周口的文学事业而忙碌。

    30余年创作

  初秋的一天早晨,记者拜访了周口市作协主席梁庭华。

  在梁庭华狭小的办公室内,堆满了各种订阅的书籍以及文学作品,他正带着自己的老花镜,一字一句地品读,还不时用笔勾勾画画。

  听说记者要采访,梁庭华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没有什么贡献,采访我什么呢,我只是一个编辑,编辑的义务就是要培养青年一代的作家。

  梁庭华,河南鹿邑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76年分配到周口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1978年创办《颍水》文学杂志,1981年调周口市文联。历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编审,《未来》杂志主编、《文苑》副主编、《大河文学》执行主编。河南省作协二、三、四、五届理事,周口市作协主席。

  1982年, 梁庭华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协。著有诗集《红森林》《燃烧的向日葵》《飘雪》《手的十种语言》(合著)《春天的翅膀》等,报告文学集《二月花》等,发表、出版文学作品百万字,编辑、出版作家作品集30余部。梁庭华主编、责编的文学稿件中,有数百篇获省、全国奖项,先后主编60余卷“周口作家丛书”。

  由于周口作家群文学创作成绩斐然,2010年8月,中国作协授予周口“中国作家协会周口文学创作基地”。

  采访间隙,梁庭华不时接到电话,原来是一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送来作品让他过目,希望能让他给出修改意见。梁庭华告诉记者,总会有很多热忱的文学爱好者拿着作品要与自己交流。几十万字的作品,有时候都会读个通宵。

  有关周口作家群

  谈到周口作家群,梁庭华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就像一位农民聊到了土地,顿时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梁庭华首先便聊起了从第一批周口市作家群中走出去的现任《传奇故事》杂志编辑、河南作家协会理事、郑州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孙方友。

  周口作家群是培养名作家的摇篮和基地,当发现作家很有前途时,市文联会主动向省里推荐,让作家走出周口,放到全国的大舞台上就考量。孙方友,便成了第一批走出去的周口作家群中的名作家。

  而在第二批作家群中,颇具代表性的则非墨白莫属。1980年,墨白从河南省淮阳师范艺术专业毕业后,在淮阳的一个小镇新站小学担任美术老师。由于墨白勤奋好学,生活阅历多,加上勤奋好学,墨白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使他有机会走出偏僻的小镇。后来,市文联便把他从小镇上调到了周口,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文学创作。如今的墨白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文学作家,作品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梁庭华说,尉然是周口作家群中第三批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的处女作《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一举成名,获得了“老舍文学奖青年鼓励奖”“北京文学奖”第二届河南文学奖,同名小说集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如今,也有几个80后的文学新人崭露头角,比如热爱写小说的红鸟以及网络诗人刘东升,他们的作品在文联办的杂志上刊登后,将进一步介绍给更多文学爱好者,来培育有希望有潜质的文学新人。

  热爱文学这门艺术

  从少年开始,梁庭华就非常喜爱文学,文学让他的人生如水一样从汉文字的岩石上滴落。

  梁庭华说,虽然至今我眼前还没升华出那至美的境界,但它却仁慈真实地眷注和诗意地表达着这个世界,以平常心态感受自然与人类的脉息和咏叹,倾听灵魂呼唤和嘘息。而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用蓝天和大地的语言,向家乡父老朗诵我奔涌在血液中的幸福火焰的诗句。

  梁庭华从1981年正式接触文学工作,整整已有30年的时间。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说长并不算太长,但对人生来说,却又有几个30年呢?一个人30年间能坚持做同一件事,并不是那么简单。他伏案写作,一坐就是几十年的光阴。记者环视一下他的办公室,除了两三株绿色植物,其他满满的全是书和稿件了。

  梁庭华说,我就是一个编辑,当编辑就要在其位谋其政,编辑对作家就像农民对土地一样,作品就是收成。只要面对文学,面对作品,面对作者,便不再感到孤独。但愿如此。【原标题:文学艺术的守望者——访周口市作协主席梁庭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周口日报 2011年10月2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