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文章里,为了一片心灵的土地而不惜笔墨,于是就有了《天下陈州》一文。陈州即今日淮阳,风姿绰约地生长在豫东平原,毫无张扬地燃放着钟灵毓秀的魅力。
今晚,当京城的夜色再次覆盖白天的喧嚣,依着简陋的灯光,我又一次走进了绵绵诗行,这丰硕而深刻的诗行,携带着风土人情,从淮阳小城出发,一直走进岁月的风风雨雨,走进圣洁的雪域高原。播种并收获着这繁厚诗章的,就是从陈州一路跋涉而来的作家蔡顺利。在他的《白写集》里,我倾听到了文字的枝柯上朴素和灵秀的光芒。他放牧着的22万汉字为读者展示了何样风情?
村里正举办中秋赏月焰火晚会。
太阳刚落,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来到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场院里,四周挂着的几只大灯泡把场院照得雪亮,中央摆放着家家户户拿来的各式各样的月饼、芝麻焦馍,还有柿子、石榴和红枣等食品水果。展大叔也来了,他把鸟笼子挂在场边的树杈上,笑着朝我走来。
——《三回故乡》
在作者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雕琢的印痕,只有娓娓流淌的朴实言语,但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家乡泥土的芳香。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很让人想起遥远的故土,想起曾经的“筑场圃”、“纳禾稼”,想起时下正在涌动的炊烟牧歌……作者所歌唱的,正是魂牵梦绕每个游子的遥遥的乡土和亲人;正是对曾经在贫困中挣扎过的父老最美好的祈愿。谁不期望家乡越来越富足?谁不期望远方的亲人越来越眉头舒展?蔡顺利先生的文字,正是这种美好生活的写照。这样的细节,这样的言语,这样的情景,激荡心怀,历久弥香。
蔡顺利正是自这样的小乡村一程一程地历练着,从村头那条惟一的小路上出发,走向了远方的小镇,走向了绿色的军营,走向了阔远的天空。他怀抱着一枝不知疲倦的笔锋,犁出了一条条文字的河流。他笔下流淌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生活,从田园到哨所,从都市到边陲,他一季季地盛开着自己的花朵。
军营的夜,静静的。晚风送来了未消的暑热挟着槐花的清香,宿舍楼里飘荡着梦幻般的色彩……我坐在床上。两只手掌合在一起,贴在自己的胸口,心里是一种难名之状。两个血泡故意捉弄我,我的嘴角轻轻地吸着凉气。
——《最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他走的委实辛苦。谁会想到一个被拒高考门外的文学爱好者有一天却叩开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谁会想到一个仅靠自学的青年有一天能为我们奉献了6本文学专著?谁会想到一个农家子弟凭着自己坚韧的精神而走上了《健康报》副社长的位置?
在《白写集》里,我犹喜欢深读作者“雪域有约”这组富含西藏精神的篇章。这些篇章,都是作者在3年援藏期间的心灵感悟。2001年,蔡顺利背负着简单的行囊,远离了故土,远离了都市,远离了繁华,走上了高高的雪域,来到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西藏,3年的援藏生活在他面前铺开了,这是一次充满了神秘而艰辛的身心历练。
5月10日,星期六
拉萨已是连续了三个晚上飞雪了。清晨,拉开窗帘看到的是大雪纷飞,墨绿墨绿的杨树枝叶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地上的雪大多数都化掉了,草地上的雪残留着。九点多钟,雪住天晴,金色的阳光装点着洁白的世界,周围的群山银光闪闪……
——《让我告诉你·五月雪》
在很多人的意念里,经幡飞扬的西藏终年劲走严寒和荒寂,而在蔡顺利的笔下,这些异域的山山水水,没有沉重和抑郁,也没有坎坷和苍凉。他跋涉的双脚一刻不停地在奔走,为了这一片热土,为了千万藏族兄弟,他伏案疾书,为人们留下了一页页明丽的篇章。
在那些升腾着雪域氤氲的文字中,蔡顺利先生的达观和品格可见一斑,他把这片苍茫的土地看成了他生命中的又一个新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尽管高原缺氧的反应常常使他彻夜难眠,尽管日复一日的孤独肆意地啄食他的身心,尽管因长时间充饥方便面,他的胃肠功能明显不适,但他没有停下执著的笔锋,没有停下深刻的思想,他把纷飞在自己笔下的文字当作心灵的氧气,呼吸自如。
在《白写集》里,不论是小村逸事还是心香一瓣,不论是军营生活还是快乐驿站,处处都闪现着思想和人性的光辉,这是作者长年浸淫在文学渊薮里的结果,他把纷繁的生活沉淀在自己的文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亲切而充满哲理的画面。
正如有人所言:蔡顺利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活水源头,更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不断充盈自己以滋养灵魂。在他的作品里,他的情感和他所描述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丰富斑斓的生活给他感动给他激情,赋予了他源头和灵感。
为人坦荡、为文本真的蔡顺利说:“‘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扉给人看’,做人作文都应如此,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其实,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刘 林【原标题:倾听文字的光芒——读蔡顺利《白写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