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
1983年,被称为“伟大的传播者”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1984年里根在访问复旦大学所作演讲中,又表达了“天道”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六十章中话,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西汉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大致意思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如果翻来覆去,极易碎烂;你不多动它、不折腾它,鱼才能熟而保持完整。
哲人之间有相通处。公元前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与两千多年后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哈耶克尊重“自然秩序”的思想,颇有灵犀相通处。人们甚至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自然秩序”的思想源自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精神。
莱布尼茨、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亦深受老子影响,德国思想界每年都举行老子思想研讨会。可是西方社会引为瑰宝的“无为”学说和理念,在它的本土要真正被接受,倒是有些困难的。今天谈无为而治,很多人会感到奇怪,觉得很过时,很匪夷所思。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无为而治”创造过灿烂的时代。如汉唐,大体上是无为而治、国力大盛的时代。西汉文景时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 食货志》)。贞观时,唐太宗秉持“自然安静”(《贞观政要 君道第一》),到了贞观八九年,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欣荣。杜甫后来描述开元盛世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大凡事功观念日盛的时代,折腾一波接一波,神州何事不折腾。
“无为而治”不是宅在家不做事,不是晒太阳、喝茶打麻将。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倡导恢复原始社会淳朴的“慈孝”“忠信”等,反对暴力、重税和滥政。《庄子 外篇 天地》中解释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老子》中有段话,或许最准确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无为”而高超的统治者:“太上,不知有之(也有作“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最高妙的统治者,百姓甚至不感到他存在;次一等统治者,百姓对他亲近和崇敬;再次等的统治者,以威权临天下,人民畏惧他;最差劲的统治者,百姓根本瞧不起,因他滥发政令,不足信任。所以好的统治者悠闲无为、慎言谨令。在社会实现一定目标后,百姓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就像中国人过春节、过中秋,天下安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有谁刻意“为”之,又有谁发文件了?民间自有千年习俗形成的“自然秩序”,它缤纷而多彩。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老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如“无为而治”。实行“法治”,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人民逃避畏惧,危害很大。而于“德治”,老百姓虽能亲近甚至称颂统治者,但老子认为它是多事的征兆了。在老子看来,好的政治莫过于“贵言”,即不滥发政令,不折腾民众。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统治者,就是老子心目中“无为而治”的统治者了。
“无为”思想在过去,被认为是“厌世哲学”。我们很少去体察其中的精微之处。梁任公先生曾说:“常人多说老子是厌世哲学,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述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我还想说的是,其实“无为而治”并不只是老子之说、道家之义,也为其他各家所吸纳弘扬。比如《论语 卫灵公》记载:“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能无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治国理政“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自化”。以“无为”之道临治天下,反而可以无为达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趋利避害,实现民众的福祉。
“无为”就似一碧如洗的晴空,湛蓝蓝的,没有乱云飞渡,没有多余的东西。作者:秦德君【原标题:“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